相信大家都听过田螺姑娘的故事,虽然版本偶有差异,但基本剧情大同小异,都是某个孤苦伶仃的青年农民无意间得到一个螺,家里开始出现做好的美味饭菜,蹲守后发现螺竟然化身为美女,然后两人成婚,从此过上美满生活。
田螺姑娘的故事流传度非常广,不管哪个地方都有,这个故事至少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西晋文学家束皙的《发蒙记》。唐代徐坚在《初学记》中曾引用《发蒙记》,写“侯官谢端,曾于海中得一大螺,中有美女,云:‘我天汉中白水素女,天矜卿贫,令我为卿妻。’”
是说福建侯官地区有个叫谢端的人,在海里捡了一个大螺,里面有个美女,自称自己是天上的白水素女,天帝看谢端是个贫困的单身汉,所以让她下来做他的妻子。
一穷二白的单身汉,啥都不做,就有美丽妻子送上门,故事很短,梦倒是很美。
这个故事在东晋陶潜的《搜神后记》中有更详细的描述,在陶潜的叙述里,谢端是一个父母双亡、没有亲戚依靠的贫穷男青年,为人循规蹈矩,每天就是下地干活。
因为娶不到妻子,邻居们都很同情他。有一天谢端捡到了一只硕大无比的大田螺,拿回家放在瓮中养着。
然后他就发现自己每天下地回来,家里总会有一桌做好的美味饭菜在等着他。刚开始谢端还以为是邻居做的,发现不是后就假装出门,其实在自己家外面观察,没想到竟然看到了一个美女从田螺里走出来。
谢端就跳出来问美女为什么要帮他做饭,美女就说她是白水素女,天帝哀怜谢端年少孤单,就派她来暂且守屋做饭,本来要为他守十年,直到谢端有钱了也娶了妻才回去,现在谢端看到了她的真身,她必须离开。
谢端请求素女留下来,但素女不肯,最后留下可以储藏粮食的螺壳,自己飞天了。
谢端为素女塑立了一个神位祭祀,之后生活渐渐变得富足起来,娶上了媳妇,还当上了县令。
《搜神后记》
在所有的田螺姑娘的故事中,陶谦的这个故事是非常罕见的,因为这里面田螺姑娘最后没有和男青年结成夫妻。
而在之后的各种版本里,如《太平广记》中的《吴堪》、《田螺精》、《螺妻》等记载中,田螺姑娘不仅开始要帮男子做饭,最后还要献出自己来解决对方的终身大事。
并且在相当多的故事版本中,这位男青年都是用了一些手段才留下田螺姑娘的。比如男子暗中藏起了田螺姑娘的螺,没有了螺,姑娘无法离开,只能留下和他成亲。
还有一个故事中,男子经高人指点,准备了一片锅焦,在螺变成女子的时候,立马把锅焦塞入她的口中。这样,田螺姑娘沾染了人间烟火,就再也不能变化了,最终只能留下来与男子成婚。
在这一情节中,隐藏着一个关键设定,古人认为螺壳就是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当男子掌握了螺壳,就可以控制螺妻不能离去。
就算田螺姑娘没有留下来和男子结成夫妻,也会留下螺壳作为纪念,就像上面陶谦那个故事一样,这个螺壳的作用往往也很大,要么有取之不尽的粮食,要么干脆就是聚宝盆。
总的来说,田螺姑娘的故事框架基本就是:
1、一个无亲无故、贫穷的男青年(身份多设定为农民),无意间捡到了一个田螺,拿回家养。
2、男子外出干活,螺化身为妙龄女子,给他烧火做饭,做完后躲起来。
3、几日后,男子终于发现田螺姑娘,于是要求成亲。
这个大的框架之下,人们还会在其中填充些曲折的故事来丰富内容,比如有个蚂蝗精看上了田螺姑娘,男子/田螺姑娘解决问题,或官吏刁难男子,田螺姑娘帮忙解决。完事后夫妻团聚,从此过上幸福生活。
田螺姑娘的故事源远流长,内容虽偶有改变,但基本框架大同小异。搁在古代,这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故事,它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即使这样,也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创作者及古代一些底层男性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自己没有,或者想要却得不到的时候,通过这种过分的幻想,来表露自己的渴求。
放在现在的视角来看,这个故事甚至有些离谱了,就和牛郎织女故事中,牛郎不仅偷看仙女洗澡,还把人家的衣服藏起来,导致仙女回不到天上,最终只能和牛郎成亲一样。
这里的美好结局其实是强迫性的,但所有人似乎都没有注意到仙女的视角,只要牛郎得到了幸福,他开心了,结局是相夫教子的和谐家庭,这个故事就算圆满了。
在田螺姑娘的故事中,贫穷的男子不用付出什么努力,就有人送来勤劳的美女,为他烧火做饭。在看到美女真身后,男子还要对方做他的妻子,不肯就藏螺壳,反正到了他家,螺女就离不开了。最后,贫穷的男子有了一个勤劳做家务的妻子,迎来属于他的美好人生。
这些故事中,似乎并没有从女子的角度来看,也总以考虑男子为主。因为男子很穷,娶不到妻子,没人嫁给他,所以就送来个仙女或精怪,这个非人类的女子,还要拥有世间女子的贤惠、美貌等诸多美好品质,所有这一切,都是站在男子的角度,为男子服务的。
这种不择手段也要把女子占为己有的故事,在古代大量存在。当然了,也可以从正面来解读,可以说是古时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畏世俗约束,体现了男耕女织的婚姻观等之类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