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陈焕然见过整形行业的太多变迁:曾经被视为病态的驼峰鼻,在某部电影大火后,成了无数男士的“心头好”;风靡一时的“锥子脸”,短短几年就被流行抛弃,成为过时的代名词;整容的群体,也从演员、明星,转变到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
作为国内早期科班出身的整形医生之一,陈焕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工作了近20年,曾被中央电视台称为“中国整形第一刀”。
2004年,陈焕然在古代“三庭五眼”的基础上,结合黄金分割率,提出了“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逐渐被业内接受,成为评判美女的统一标准。
但是,每当遇到来找他整形的人,陈焕然总会让对方买一面镜子、每天抽一分钟仔细端详自己的脸。“我希望他们能在照镜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独特,学会欣赏它、接受它,最后就不一定要整容了。”
见过了太多天然的、“人造”的美女,如今,在陈焕然眼里,独一无二,就是更美的。
2004年,陈焕然在古代审美的基础上,首次结合黄金分割率,提出了“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的审美标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审美是主观的,但美有客观的底层逻辑”
新京报:什么是“三庭五眼,四高三低”?
陈焕然:“三庭”就是把人的脸长分成三等份,从前额发际线到眉骨、从眉骨到鼻底、从鼻底到下颏,都占脸长的1/3;“五眼”就是脸的宽度正好是五只眼睛那么长。“四高三低”意味着额头、鼻尖、唇珠、下巴尖是凸出来的,但鼻额交界处、人中沟和下唇下方都是凹进去的。
新京报:你是怎么提出“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的审美标准的?
陈焕然:1990年,我先后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硕士和博士,博士论文研究的主题是变性手术。
有一段时间,我整天背着装着游标卡尺、石膏粉、相机的书包在北京的街上游荡,看到觉得长得好看的姑娘就请人家喝杯咖啡,问能不能给她拍张照或者做个模型。如果是鼻子好看,就要量鼻子的数据;脑袋好看,就要照着做一个脑袋的石膏模型。这个工作我做了5年,差点都要延期毕业了。
也是得益于博士论文的研究,2004年,我结合古代审美和黄金分割定律,首次提出了“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的审美标准。那两年,这个标准迅速传播,并逐渐被业内接受和广泛应用。
我们都说审美是主观的,但美一定有客观的底层逻辑在。美最基础的底层逻辑来自公元前5世纪提出的黄金分割。从我的经验来看,流行的审美每隔三五年就会发生变化,但是美的基本逻辑是没有太多改变的。
“三庭五眼”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审美的变迁:从明星到多元
新京报:从你入行做整形医生到现在,你觉得流行的审美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焕然:中国的医美项目发展到现在才30年,我是最早入行的一批整形医生之一,可以说是看着流行审美一点一点发生变化的。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流行以山口百惠为代表的昭和美女,面部轮廓不太立体,整个人非常温婉。那时候还没有“医美”这个词,有一些歌舞团的演员和主持人找我们导师做双眼皮、垫鼻子,都要拿着有关部门的证明才能做。
90年代流行的审美以港姐为代表。但那时候也还没出现拿着她们的照片来整容的人,经济还不发达,普通老百姓接触不到这么多信息。
普通人开始接触到整形,是2003年后“人造美女”的爆发。当时有一个叫郝璐璐的女孩,做了隆鼻、开双眼皮、隆胸、提臀等十多处整形,耗资30万,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人造美女”。当时整形手术整体做得比较少,还没有出现做毁了的新闻,大家都觉得整形太好了,好像是一个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的东西。也是这时候,韩流审美开始流行,不少女生拿着韩国明星的照片让照着她们整形。
2005年左右,中西方文化出现了审美的交汇点,体现在明星的脸上就是章子怡、杨紫琼等明星在国际上走红和苏菲玛索、Maggie Q等明星在中国的走红。她们的共同特点是,脸很小,这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但五官又非常立体和精致,轮廓分明,很像西方人。她们的脸都是有下颌角,有颧骨的,不像后来流行的“锥子脸”,下颌角和颧骨都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