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麦熟季节,抹不去的农耕文化记忆,30年前打麦场上的打麦情景至今还记得,今天摄影师罗列了打麦场上几道主要工序与各位分享。1.“摊场”。即把拉回的麦子摊在场里,把拉回的整齐的麦子用“杈”腾匀、腾乱,然后再把麦子用杈立起来,以便通风透光,干的快。还有就是摊场时薄厚要摊均匀,以免碾后麦子“生熟”不一。
2.“匀场”。“七份晒,三份碾”,晒是关键,所以经过两个小时左右晾晒后,还得把摊好的麦子再进行翻匀,这一遍仍要把麦子立起来,通风透光。一般晒一个小时就可以了。
3.“碾场”。麦子晒干后就开始碾了,这是碾麦的主要工序,以前全是牲口后面拉“榆柱”碾,后发展到机械带动“榆柱”碾。围绕一片麦子逐渐转圈移动,保证每个地方都要碾到,碾场是技术活,一般是年龄大的老农来做。
4.“翻场”。即把碾过的麦子用杈翻腾过来。翻场时要边翻边腾,要把碾出的麦粒腾落,以免麦粒裹在麦秸里。
5.“起场”。碾场的又一关键环节,动用的工具,人力最多,要很快把碾好的麦子尽快掏出来堆成堆。否则遇到一场雷阵雨,农民的辛苦就白费了。
6.“扇场”。即用扇车把堆起来的麦粒麦糠混合的堆子,通过扇车风力进行麦糠分离。以前用的木扇车,至少4个人,一人搅动风轮,一人在扇车顶部摇动簸箕叫“摇场”,两个人在扇车前面手拿木掀把麦物搭到簸箕里叫“搭场”。到六七十年代基本是拿电机小扇车代替了木扇车的体力劳动,省人省力,效率高多了。
7.“扬场”。这是一种凭借自然风力让麦糠和麦粒分离的劳作,一般两个人,一人扫,一人扬,扬场是技术活,一般是有经验老农来干。以上工序统称碾“头场”。
8.“补场”也叫“劳场”。这是在地里的麦子全收到场,头场碾完后,才进行。即把头场没碾到的麦秸再做碾压,工序和“头场”相似,不同之处是摊场必须摊薄,因为这是最后一次碾场了,完后把碾软的麦秸拨成正规的麦垛子,这是牲口的一年的主要草料。
9.“脱麦”。随着时代发展,在六七十年代,打麦场上有了脱粒机,麦子进场不经过晾晒就能脱粒,完后直接晾晒麦粒,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本组图文系春风不语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