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民族的认知在社会学及历史学角度有过漫长的认知过程。在古代中国曾长期奉行以文化为本位的华夷之辨:认同华夏文化的就是华夏,不认同华夏文化的便是蛮夷。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占据了华夏文明肇始的中原地区,而由汉人统治的南朝则与山越民族杂居于当时尚未开发成熟的南方地区,因此以代表中华正统自居的北魏就称南朝是“岛夷”。
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使近现代民族观念开始在中国普及开来。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这个概念其实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就是我们身份证上填的汉族、满族、蒙古族等自然民族;第二层意思是公民意义上的民族(也称为国族):比如我国的56个自然民族都可以统称为国家公民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同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无论是什么族裔都可以统称为美利坚民族。
目前中国官方认证的民族一共有56个。这其中汉族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而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而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汉族与少数民族是混合杂居的,但在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则呈现出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全都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产物。
中国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契丹、党项等民族如今都不在56个民族之内。在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就是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大燕国皇族后裔,然而慕容复这一辈人其实早已和中原汉人并无太大的差异。《天龙八部》尽管是一部武侠小说,不过鲜卑慕容部的汉化却是真实的历史。时至今日汉族人口中仍有一部分姓慕容、姓宇文的人祖上是可能有鲜卑血统的。
这种民族融合现象不仅在汉族中存在,事实上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同样存在的:蒙古族就是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同化草原上的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等部族所形成的。满族是以建州女真部族为核心融合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以及部分被编入八旗的蒙古人、朝鲜人、汉人而形成的。在漫长而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就形成了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起中国的历代王朝构建起了一种二元制结构的帝国形态:在以汉族人口为主的中原地区实行高度集权的郡县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则设置都护府、都督府等行政机构因俗而治。到了清代对新疆、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比起汉唐时期的羁縻制度已变得更为稳固:清朝的皇帝在中原是天子,在满洲是部族首领和家长,在蒙古地区是大汗,在藏地是文殊菩萨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