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许湘兵
为科学规范开展近视防控工作,提高近视防控技术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于近日发布了更新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里面详细介绍了近视的症状及危害、相关名词术语,以及近视最新分类的方法,对近视防控有积极意义。近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市眼病医院专家。
近视的症状及危害
专家说,近视的典型症状是远视力下降,主要表现包括远视力下降,初期常有远视力波动;注视远处物体时不自觉地眯眼、歪头;部分近视未矫正者可出现视疲劳症状;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和闪光感等症状,并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高度近视者还可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等高危眼病,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近视的相关名词术语
视力。视力又称“视觉分辨力”,是指眼睛能够分辨外界两个物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视力是随着屈光系统和视网膜发育逐渐发育成熟的,0岁~6岁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关键期,新生儿出生仅有光感,1岁时视力可达4.3,2岁时在4.6以上,3岁时在4.7以上,4岁时在4.8以上,5岁及以上可达4.9。
正视化过程。儿童的眼球和视力是逐步发育成熟的,新生儿的眼球较小、眼轴较短,此时双眼处于远视状态。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眼屈光变化最快的阶段,其发育规律表现为随着儿童的生长发育,眼球逐渐长大、眼轴随之变长,远视度数逐渐降低而趋于正视,医学上称之为“正视化过程”。比较理想的状态是12岁后才由远视眼发育成正视眼。
远视储备量。正视化前的远视大多为生理性远视,是一种“远视储备”,可理解为“对抗”发展为近视的“缓冲区”。远视储备量不足是指裸眼视力正常,散瞳验光后屈光状态虽未达到近视标准,但远视度数低于相应年龄段生理值范围。如4岁~5岁的儿童生理屈光度为150度~200度远视,则表示有150度~200度的远视储备量,如果此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屈光度只有50度远视,意味着其远视储备量消耗过多,有可能较早出现近视。
裸眼视力。裸眼视力又称“未矫正视力”,指未经任何光学镜片矫正所测得的视力,包括裸眼远视力和裸眼近视力。
矫正视力。矫正视力指用光学镜片矫正后所测得的视力,包括远距矫正视力和近距矫正视力。
视力不良。视力不良又称“视力低下”,指6岁以上儿童青少年裸眼视力低于5.0。其中,4.9为轻度视力不良,4.6~4.8为中度视力不良,4.5以下为重度视力不良。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的原因多见于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以及弱视、斜视等眼病。
近视的分类
根据散瞳后验光仪测定的等效球镜(SE)度数判断近视度数,可分为近视前期、低度近视、高度近视3类。
根据近视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可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单纯性近视多指眼球在发育期发展的近视,发育停止,近视也趋于稳定,屈光度数一般在6.00D之内。其中,绝大多数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用适当度数的光学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病理性近视多指发育停止后近视仍在发展,并伴发眼底病理性变化的近视类型,也称为进行性近视,大多数患者的度数在6.00D以上。常见眼底改变有近视弧形斑、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脱离、后巩膜葡萄肿等。
按照视光学可分为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轴性近视一般指真性近视,指眼轴伸长使平行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前而引起的近视。屈光性近视,指眼轴在正常范围内,由于晶状体等屈光因素改变使平行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前形成的近视。屈光性近视主要受眼科疾病以及其他因素引起晶状体病变影响屈光率而导致的。
【来源:汴梁晚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