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
中文名称: 弘忍
性 别: 男
朝 代: 隋、唐
生 卒 年: 601~674
国 别: 中国
出 处: 中国历代名僧
生平简介
大开东山法门的弘忍
由南天竺僧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禅学,二传至慧可,三传至僧璨。自达摩至僧璨,修禅者都实行头陀行,一衣一钵,随缘而往,并不聚徒定居于一处。但自僧璨以下,四传至道信,五传至弘忍,道信、弘忍开始改变宗风,大会徒众,说法传教,禅门过起集体修学的生活来。道信住于湖北黄梅双峰山,聚徒500;弘忍继承道信衣钵后,移住双峰山东面的冯茂山,会众多至700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东山法门大开,为以后禅宗正式成为一个独立宗派奠定了基础;东山法门提倡学道应该山居,远离嚣尘,实行生产自给,把日常劳作视为修禅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日后禅宗于深山幽谷中建立丛林,实行农禅结合生活的指导思想。所以弘忍是使中国禅学转为禅宗的关键人物,在中国禅宗史上有著相当重要的地位。
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县(今黄梅县西北)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年)。7岁从道信出家,13岁正式剃度为僧,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弘忍悟解很深,大受道信欣赏。道信临终前,密付法衣给弘忍,时为唐高宗永徽三年(651年)。同年九月道信圆寂,弘忍继承法席,另择冯茂山建立道场。
弘忍的禅学思想,基本上恪守道信的法门而略有发展。道信法门的特点,一是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二是依《文殊般若经》倡“一行三昧”说。对此两点,弘忍都坚持不变。他常说:“欲知法要,心是12部经之根本。”又说:“诸佛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这些话只是对道信“以心法为宗”观点的阐发。弘忍又曾说他“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神秀也说东山法门“依《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说明弘忍对道信禅学的两个要点皆遵行不替。
道信禅很重视念佛,主张念佛与成佛合一。道信曾反覆强调:“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间,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念名号,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弘忍也继承了这一思想,教导门徒诚心念佛,建立了念佛禅的理论根据。
但在传教方式上,弘忍的主张与道信略有不同。道信继承达摩的“二入四行”,制立了“入道安心要方便”,以后发展为“五方便门”,这些说法,仍是意在超悟的“藉教悟宗”。而弘忍除了承袭上述诸说外,比较强调“息其言语,离其经论”,“天竺相承,本无文字”,初步有了“教外别传”的自觉意识。又强调“即心是佛”、“心净成佛”、“屈伸臂顷,便得本心”,也初步有了“顿悟”的意味。总的说来,东山法门对于“藉教悟宗”与“教外别传”,“渐悟”与“顿悟”兼收并蓄,合旧传与新说为一体,为传统禅学过渡到禅宗“南顿”、“北渐”二派准备了条件。
弘忍收徒授学,不讲究来学者的贫富贵贱和文化高低,来者不拒,“法门大启,根机不择”,又善于化导,故门风大盛,名誉日增。唐高宗闻其名,于显庆五年(660年)遣使召他入京。弘忍固辞不赴,朝廷乃送衣药到山中供养。他受到朝野道俗尊崇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弘忍的门徒多达700,及门大弟子有神秀、慧能、智诜、惠藏、玄约、老安、法如、玄颐、高丽僧智德等25人。龙朔元年(661年),弘忍已经61岁,考虑传付衣法的事情,乃令门下徒众各作一偈,借以考察各人的见解,准备将衣法传付给悟解最深的人。上首弟子神秀与碓房行者慧能都作了偈语,弘忍认为慧能见解最透彻,遂授以衣法,让他回岭南弘化,以后遂创立了禅宗南顿一派。神秀未得衣法,但在长安、洛阳一带影响很大,以后创立了禅宗北渐一派。
弘忍传付衣法给慧能后,在东山继续弘法十几年,于上元元年(674年)十月二十三日圆寂,寿74岁。玄宗开元年间,学士闾丘均为他撰了塔碑。代宗时(763-779年)朝廷追谥为大满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