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沨: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
赵沨,原籍项城,出生于开封,曾用名:吴福田、赵天民等。父亲是个正直的律师。
赵沨受其父母的影响,自小爱唱歌,喜爱京剧和豫剧,能摹仿许多名角的唱腔。小时学过竹笛和京胡。
1926年在加拿大牧师安德生的引导下参加了教堂唱诗班,并向安德生学习声乐、钢琴和欣赏西欧古典音乐。 1931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开封建华艺术专科学校。
1930年赵沨等人因帮助身为共产党员的老师逃脱官方的抓捕,修业未满被迫离校。此后,在河南鲁山中学、杞景中学任音乐教师。1934年起任《河南晚报》副刊特约记者,接触了大量的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和豫剧。同时业余学习音乐和俄文。1935年考入南京中央电影摄影场演员训练班。结业后,任演员、配音员、音乐组代组长和新闻组代组长。1938年,先后任教于上海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重订精益中学。报社记者等职业。
1939年他与李凌﹑联抗等革命音乐工作者在重庆創建新音乐社﹐並任《新音乐月刊》主編。这个时期,赵沨在《新音乐》等报刊上发表了一些著作和译文,特别是译配了很多苏联歌曲,如《喀秋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夜莺曲》《假如明天战争》等,在当时广为流传。
1940年秋,重庆首演《黄河大合唱》,赵沨独唱《黄河颂》,受到周恩来的鼓励。同年,赵沨在郭沫若主持的星期文艺演讲会上,作了以《抗日音乐运动》为题的演讲,并应邀到各种业余合唱团去教唱抗日歌曲,一直持续到皖南事变。
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后,转移到缅甸开展华侨青年工作,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与组建“缅甸华侨战地工作队”,仰光失守后,回到昆明,在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任教,并参加民主同盟工作。
1942年在昆明云大附属中学任教,同时参加民主同盟的工作,与闻一多、楚图南、费孝通等人深入路南圭山彝族地区,开展文化工作。1946年因“李公仆、闻一多事件”被牵连而转赴香港。1947年赵沨与马思聪、李凌在香港创办了中华音乐院并任副院长,同时在广州省立艺专音乐系任教授,来往于香港、广州两地授课。1948年初,在新加坡创办了中华艺术专科学校,任校长、教授。
1949年回国参加了第一届青年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全国委员。后又参加了新政协筹备会议的工作,任无党派小组的秘书。新政协大会成立之后,又参与第一届全国文代会的筹备工作。文代会即将结束时,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在布达佩斯召开的世界民主青年联合会,赵沨任团长兼代表。回国途中应邀参观了苏联,《青团员之歌》就是赵沨在赴匈牙利的途中译配出来的,此歌曲后来在国内迅速传唱。
1952年任文化部办公厅主任。
1956年任音樂出版社董事長兼社長﹐中國科學院音樂名詞統一委員會主任等職。
在1955年我国第一次派京剧团和歌舞团出访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南斯拉夫等国和1956年中国艺术团访问拉丁美洲(智利、巴西、阿根廷)的访问演出中,赵沨均担任副团长兼艺术指导。40多年来,赵沨先后参加或率领代表团出访20多个国家,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
1954-1983年,先后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63年兼任中央歌剧舞剧院院长,並主持演出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歌劇《阿依古麗》等劇目。
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7年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兼音乐组组长。
1980年-1991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审议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审组召集人(第一届、第二届)。
1984年任中央音樂院名譽院長﹐並兼任《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主編﹑《音樂研究》主編等。
1987年任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兼音乐组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副主编;1990年受中宣部委托,任《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主编。
1990年任中国音乐家协会考级委员会主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艺术家委员会主任(1992年起)、田华艺术学校名誉校长、中央音乐学院校外水平考级委员会主任、南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1992年起)。 2000年获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建设奖,2001年获中国文联、中国音协颁发的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从30年代起,发表过一系列的音乐著述和译著:《和声的初步》、《赋格初步》、《和声的进行》、《曲调步对位》、《贝多芬和他的九个交响乐》、《诗经的音乐及其他》《曲調》等。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从事繁忙的行政工作的同时,在音乐理论工作上亦极有建树。曾任《人民音乐》主编(1990-2001),《音乐研究》主编(1958-2000年),著有《音乐及音乐家》、《赵沨文集》论文集。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国际音乐理事会项目,《音乐宇宙–一部历史》亚洲地区协调员的赵主编出版了中国副卷之一《中国乐器》、副卷之二《云南乐器王国》、附卷之三《世界屋脊的音乐》。此外,还译配了脍炙人口的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喀秋莎》以及艺术歌曲如舒伯特的《幻影》等。译配歌曲40多首。
著有散文集《欧逝散记》和《拉美见闻》等。
先后出访欧、美、亚、拉美等国家,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以及国际和平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赵沨长期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不仅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而且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乃至社会音乐教育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较大影响。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合格的音乐专业人才。1983年退居二线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国民音乐教育事业之中。他积极倡导美育教育,并为之奔走呼吁,他为国民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非凡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