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红线女

  红线女(1927~  ),广东开平人,生于广州西关,原名邝健廉。13岁师从舅母学戏,初以“小燕红”艺名登台。1942年参加马师曾的太平剧团,逐渐成名。1946年在香港连续一月演出粤剧《我为卿狂》轰动全港。1947年拍摄了《我为卿狂》等三部电影,后共拍摄了70多部电影。1955年回国参加国庆6周年观礼活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是年底加入广东省粤剧团。1957年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以《昭君出塞》、《荔技颂》参赛,获古典音乐比赛金奖。1967~1980年,遭受不公正待遇,被下放英德茶场劳动。1984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独唱音乐会,受到各界热烈欢迎,1990年担任红豆粤剧团团长和艺术总监。2002年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首届“造型和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红线女:从艺六十余年 红透半个多世纪

  从艺六十余年,红透半个多世纪,在粤剧界,在全国戏曲界,红线女之外,能做到这一点的,实在不多。

  作为粤剧史上的一代天才,红线女的艺术生命持续了六十多年,至今已经演出了近200个剧目,拍摄了70多部电影,国内外观众与专家对她艺术成就的评价之高、之多,不仅仅在粤剧界,而且在整个戏剧界中都是少见的。有专家认为,近几十年来的粤剧,是现代粤剧史上的红线女时代,客观来说,这个评价并不算过分,因为她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粤剧艺术的范围,成为岭南文化的一道动人风景,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全国范围来看,粤剧未必是观众群最大的剧种,但红线女的名字却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很多人甚至是因为红线女这个名字才认识粤剧的。在人数众多的戏剧演员队伍中,红线女之所以能达到她的高度,自然是其与生俱来的嗓音、悟性等先天条件使然,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她对粤剧的痴迷,使她能够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做出新的探索与革新,不断地获取前进的动力。

  早期跟随马师曾等前辈学艺时,尽管还只是剧团中的第三花旦,但红线女的刻苦好学就已经赢得了前辈们的好评,并且在长期的生活磨练中,涤尽艳丽的铅华,没有沾染上梨园的陋习。即使是在香港大红大紫的时候,红线女也从来没有迷失过自我,反而利用经济状况的改善,更主动地多方面学习古典文学、英文以及其他剧种的特点,这不是一般的戏剧演员可以做到的。后来更因为对香港粤剧环境中的粗制滥造之风深恶痛绝,毅然回到内地发展。事实也证明,她当初回内地的选择是正确的。回来后她出演了自己最满意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如《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等,让自己的艺术生涯一直持续到今天。

  正是因为她对粤剧的热爱与痴迷,才创造出独具艺术风采的“红派”艺术,使自己的艺术达到了“随物赋形,沿情造声”的境界。也正是这份痴迷,才让我们理解,即使在“文革”期间她在牛棚里的时候,都要借着吆喝鸡的机会练练嗓子;到七十多岁时,她仍然在为粤剧的发展而操劳,她想到开创动画粤剧电影的形式来推广粤剧,并坚持为片子亲自配音……

  红线女能在粤剧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固然与她自身的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有关,但确切地说,也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比如说马师曾,在她的艺术生涯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比如薛觉先,在她艺术道路上的提携与帮助;比如周恩来,他对红线女的殷切期望与指导,一直是红线女奋发向前的动力;比如梅兰芳、程砚秋等前辈,他们对红线女的指点与帮助,也让红线女的艺术探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人或者一个现象的出现,那么,把红线女放到一个社会的大背景下来观察,或许可以说,红线女的出现其实与岭南文化的氛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红线女在20世纪30年代登上粤剧舞台时,中国社会正面临迅速的转变,政治、军事的混乱加速了新旧文化的更替。岭南文化既有注重实际与世俗生活的特性,又因为是最早与西方文明接触的地方之一,具有开放性与前卫性的一面。岭南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开启了粤剧面对广大市民的世俗之门,必然要求粤剧演员在表演上更为成熟,在形式上做出变革,创新就成为必然。马师曾、薛觉先等做出了许多具有拓荒意义的改革,借鉴并融合了西方文艺中的某些做法。红线女正是在前辈开拓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逐渐超越了单纯的女性媚美的框架,形成了婉约之中又有悲壮的风格,达到了粤剧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如今,粤剧与岭南画派、广东音乐一起,被并称为“岭南三秀”。

  红线女现象,正是20世纪岭南文化一道美丽而动人的风景。

  人物词典

  红线女最初想学戏的时候,其父亲是持反对态度的,理由是“成戏不成人”,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但红线女偏要“成戏又成人”。结果,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了名,成了戏,也成了人,成为粤剧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人物,也是当代戏曲演员中海外声望最高的艺术家之一。

  成名·红线女

  红线女从小就跟着母亲到海珠、太平等戏院去看大戏,八九岁时跟着留声机学唱白驹荣、薛觉先等人的粤曲,可以说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的熏陶。

  尽管最初是为了生计才走上粤剧舞台的,但事实上,红线女的家庭氛围与粤剧有着深厚的渊源。她的堂伯父邝新华是粤剧著名武生,同行中的泰斗级人物;外祖父声架南是驰名的武生;舅父靓少佳是人寿年、胜寿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舅母何芙莲是著名花旦,她也正是红线女的艺术启蒙者。

  1938年,红线女由母亲带领,从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开始学艺。最初,她是以“小燕红”的艺名,跟随靓少佳主持的省港大班之一的胜寿年班演出,后又随何芙莲参加靓少凤主持的剧团。靓少凤是很有声望的粤剧小生,他很喜欢聪明听话又勤奋好学的红线女,有空就教她发声的功法和行腔吐字的技巧,为她后来的唱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靓少凤还是“红线女”的创造者——他认为“小燕红”的艺名不好,主张取《红线女盗盒》之意,改艺名为“红线女”。恐怕他想都没想过,这个名字后来会如此耀眼夺目。

  何芙莲在红线女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她还带领红线女结识了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马师曾。马师曾成立的太平剧团是当时省港最具号召力的戏班,红线女从第三花旦做起,在湛江、广西等地演出了多出马派剧目,并在马师曾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迅速。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