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既是一古老的疾病,也是一现代流行病。说其古老是因为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在医学文献中就有记载,说其是现代流行病是因为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已由过去仅出现于“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少见病,变成平民百姓的常见病。这一新生常见病的突然出现,令许多人措手不及,其中包括部分医务工作者。由于医患双方对该病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致使许多有关痛风的错误概念广为流传,严重影响了该病的愈后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导致关节畸形、骨折、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为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在广大痛风患者及医务工作者中正本清源,普及痛风病正确理念。为此我们从痛风患者常见的众多认识误区中选择了十个最有代表性和杀伤力的误区进行分析和纠正,让广大痛风患者远离误区、远离痛风,最终战胜痛风。
误区一:只要关节不痛,血尿酸水平再高也不用管它
该观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因为:
(1)高尿酸血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将会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反复发作,并由急性转化为慢性。
(2)血尿酸在关节周围、关节滑膜、骨髓内广泛沉积将导致关节畸形,造成虫噬样、斧凿样骨缺损,甚至骨折。
(3)血尿酸在软组织内沉积所形成的痛风石不仅影响人体外形的美观,而且还影响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影响日常活动。一般认为血尿酸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痛风石的发生率越高,影响越严重。
(4)血尿酸在肾脏中大量淤积,既可导致急性梗阻性肾病而引起急性肾衰(急性尿毒症),也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5)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的结果均显示,长期高尿酸血症可诱发和加重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等现代流行病的发生和发展。
专家建议:只要血尿酸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就应及时到医院咨询问诊,只要血尿酸水平超过480umol/L就必须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开始考虑药物治疗。
误区二:治疗痛风的药物,对于肝肾毒性大,能不吃,就尽量不吃
目前治疗痛风的药物主要包括下列三类:
(1)镇痛药物: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
(2)降尿酸类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别嘌呤醇、苯溴吗隆等;
(3)碱性药物:常用的有小苏打、苏打水、苏氏合剂等。患者和家属一般可接受小苏打等药物治疗,但因惧怕药物的副作用,拒绝使用镇痛和降尿酸药物。让我们先看看镇痛和降尿酸药物在痛风治疗过程中发挥什么样作用,不用这类药物会导致什么后果,然后再来谈该不该用药的问题。
痛风发作时,由于疼痛剧烈,大多数患者难以忍受,因此镇痛是患者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镇痛药物除了能迅速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的痛苦外,尚具有局部消炎作用,通过消炎减轻疼痛部位的水肿,阻止炎症对局部关节、组织和骨骼的损害。因此痛风急性期必需使用镇痛药物,否则,易导致关节局部的损伤,使痛风由急性转为慢性。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药,其镇痛和消炎效果均佳,但其达到镇痛效果所需剂量与中毒量非常相近,其副作用在临床上大部分病人表现为腹痛、腹泻,少部分病人出现肝、肾损害、骨髓抑制,但停药后肝肾功能和骨髓抑制均能恢复正常。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近年来在镇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有些新型药物镇痛效果可与秋水仙碱媲美,如安康信(依托考昔),甚至已超过了秋水仙碱。由于其镇痛机制与秋水仙碱不同,因此与秋水仙碱合用在临床上往往能产生奇效,副作用明显减少。目前正逐步替代痛风急性期单用秋水仙碱治疗这一传统治疗方案。该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心肌缺血者慎用,肝肾毒性不大,轻度肝肾功能异常,停药后多能自动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