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这两个字是涌动在每一个家乡人血脉里的基因

生于斯,长于斯,“阜新”,这两个字是涌动在每一个家乡人血脉里的基因。 “山阜日新,物阜民丰”的阜新从远古走来,走出了无数踏破山缺的沧桑足迹,走过了数代铁马英歌的如梭岁月。

多少故事、多少岁月,让这片多情的高天厚土托起了无数人崇拜的玉龙图腾。

百里细河水美如画,千里流域沸腾生活,孕育了阜新独特的地域文明;人类历史首缕炊烟,绵延矿产输送全国,阜新的红色印记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报今日推出“瞰阜新·红色印记”特别策划,行走细河两岸,踏遍玉龙故土,寻迹阜新人文,了解家乡文化,为您全面展现蕴藏天地千年,历经岁月锤炼的阜新历史之根、红色文化之魂。

1

引子

经历了无数岁月沐浴和朝代更迭,查海遗址一直都在睡梦里恬淡着,似乎仍在享受钻木取火,以石锄耕的热闹。

时光带人类穿越到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中华第一村” — —查海遗址似乎听到了窗外的喧嚣声,一睡八千年的梦渐渐被催醒。

1982 年 5 月 8 日傍晚,晚霞烧红了半边天。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开展野外文物普查的阜新市文物普查队队员赵振生,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往驻地乡政府。当他翻越一座长满松树的山岗,跨过一条干涸的河床,沿着杂草丛生的羊肠小路走过一条沟壑时,突然发现沟底有一堆农民在断崖上刨树根扔下来的土,土堆上有块像瓦片似的大陶片。职业的敏感使赵振生怦然心动。他急忙从沟边下滑进两米深的沟底,捡起这块大陶片,擦掉上面的泥土,仔细一看,发现这是一件大陶罐从口沿至腹部的一块残片,手工制胎,上面还有“之”字纹。他观察四周的断崖土层,看到在黄砂岩生土层上有一层很薄的黑灰色文化层,他用小铁铲又挖出一些碎陶片,还挖出一件磨光的石斧。他认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惊喜地喊来同行的乡文化站站长白瑞君。两人采集了一布袋标本,直到天黑才回到乡里,赵振生又整理到后半夜两点。这一发现很快轰动了省市考古界。经过省市考古队发掘,一个被埋在地下沉睡了8000年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 — —查海遗址终见天日。8000年前,阜新地区就有古代先民栖息繁衍,于是,考古学在这里揭开了上古史和中华文明史的帷幕。

2

历史环境风貌一如当年,村落遗址完好保存在地下,属国内罕见

由市区出发,沿101国道向东北方向行驶25公里,阜蒙县沙拉镇查海村在日出日落中安静地存在。村寨西侧约2.5公里处,在当地称为“泉水沟”北坡的向阳扇面台地上,查海遗址沐浴在阳光下,四周山峦绵亘,沟壑交错。这里是绕阳河一条支流的发源地,海拔297米,自然坡度较缓。现存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查海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聚落遗址之一。

越过沟壑,放眼四周,利用你高度发散的思维去想象,8000年前,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动物种类繁多;土质肥沃,水草茂盛,境内纵横交错的河流,积聚了丰富的鱼类资源。山地丘岗,平原沃野,河湖沼泽,所有这些,都为人类在阜新大地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自然条件。

1987—1994 年,在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殿春、辛岩等领队的主持下,阜新市考古人员对查海遗址进行了 7 次发掘,发掘面积 8000 平方米,发掘出房址 55 座以及大量灰坑、窑穴、墓葬、祭坑,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等各类文物数千件。出土的龙纹陶片及石塑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玉器被称为“世界第一玉”,出土的原始农业生产工具证明“查海人”为古代北方“第一代农人”,证明辽河流域的阜新大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孙守道对此这样评价,遗址四周丘陵起伏,视野开阔,下有河流环绕穿过,风光旖旎宜人,看来遗址所在环境的地形、地貌及植被,多少千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难能可贵。

3

人类从游猎到定居再到村落时代,查海遗址呈现极其重要的代表性

从考古学角度向前追溯,历经几万年的漫长发展,母系社会到了查海文化时期,已经进入繁盛阶段。当时人们集聚而居,在接近水源、易于获取食物、确保安全的向阳避风地建立村落,且居住区两侧都有河流和断崖峭壁作为排水和防护沟,以防猛兽袭击和其他自然灾害。这种聚落形态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水平。

仔细观察查海遗址,各房址之间布局很密集,东西成行,排列有序,房屋大小不一,功能不一,是典型的村落。形成村落是人类社会氏族部落组织进一步发展的标志。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万年到8000年间,正是人类从游猎到定居,又从定居到形成村落的时代,查海聚落遗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最具重要代表性。

历经考古专家们考证,查海的房屋是由氏族成员按统一规划集体建造的,承袭了早期穴居的生活习俗。从没有发现门道这一特征看出,这样的房屋形制在以后的岁月里演变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圆形帐篷。

在查海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的石制农业生产工具有石铲、石耜、石锄、石斧、石刀、石磨盘、石磨棒,其中用于掘地、砍伐树木、平整土地的石铲数量最多,器形也很多,部分带有穿孔,这表明查海人已有了一定规模的原始种植业。原来的刀耕火种手段已成为辅助措施,进入耜耕农业阶段。出土众多的石磨盘、石磨棒等谷物加工工具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发现的30多个窖穴看,直径都在1—2米之间,分布在房址周围,这说明当时人们的粮食有了剩余。考古证明,查海的原始农业是目前发现的旱作农业出现较早的地区,这也为探索东北地区种植业发展提供了鲜明物证。

4

8000年阜新孕育了我国最早的牧业

遗址周围虽有沟壑纵横,但目及之处丘陵起伏,水草丰美,可以想见那些曾经在这里如珍珠般散落在草地上的万千生灵。

查海遗址大量考古史料进一步证明了8000年前的阜新又孕育了我国最早的牧业。

从出土的大量玛瑙细石器及石网坠来看,农业的出现虽然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食物来源,但作为传统的渔猎业还占有相当的比重。查海先民利用周围的广阔森林草原和众多的小溪河流进行狩猎和。附近的河流当时水量较大,岸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草丛中栖息大量的蛙和龟等两栖动物,水中游动着鲤鱼、草鱼、鲇鱼,沿河泥沙中埋伏着各种河蚌,儿童在河边嬉戏,青年男子拉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然有生气的日子就这样周而复始地流淌开去。

随着原始农业的不断发展和定居生活的稳定,驯化野生动物、饲养家畜成为先民的一项副业生产。查海人在驯化动物的过程中,把便于喂养的温顺的食草或杂食动物如猪、羊、牛、马、驴、鹿等及部分禽类保留下来。在查海房址的灶坑上,曾经出土了一件被烧烤过的猪下颌骨,其骨骼较小,可能是因为饲料短缺或人们急需,小猪还没长大就被杀掉。

饲养业的出现,足够维持人们的生活,这时从农业中分离出一个新行业 — —牧业,查海的部分猎人逐渐转变成牧人,深入到草原腹地 — —蒙古高原,由定居又转为逐水草而牧。这种社会生产生活的大分工催生了我国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

5

玉文化由此发端

要想读懂史前玉文化,首先要研究陶器,在这里必须提到红山文化。查海遗址因为命名稍晚,在学术上的时间晚于红山文化,所以红山文化影响力一直高过查海文化。其实,我国考古学界近年已有共识,红山文化陶器上的龙可进一步上溯到查海 — —兴隆洼文化的浮雕陶塑龙序列里,而红山文化“玦”形玉龙如果上溯到先红山文化,只有查海— —兴隆洼文化的玉玦,这是考古学家郭大顺在《玉与陶 — —史前玉文化研究提出的新课题》一文中总结的。他多年来一直强调阜新的玉文化应该是玉文化的发端,因此阜新要理直气壮叫响“查海文化”。

我们再从农业促进陶器的发明和制陶业兴起讲起。制陶业是氏族制度形成后的一项重要成就。人类有了几十万年的用火经验后,又逐步掌握了泥土的物理和化学特点,同时开始寻求储存食物和水并能煮熟食品的器皿,于是发明了陶器。早期的陶器制造,是在编制的筐篓等容器上涂上黏泥,放在火上烘烤,筐篓被烧掉了,却得到一件可反复使用的耐火陶器。从查海出土的上千件筒形罐上看,陶器上的纹饰很多仍保持着编织筐篓的印纹,而“之”字纹正反映了早期制陶业的历史。

阜新先民 — —查海人的制陶业非常先进,后来已不再用筐篓作模具,而是直接做成筒形罐、杯、碗。查海出土烧制的陶罐数量很多,但品种相对单一,主要是直腹罐、鼓腹罐、斜腹罐。器型以中、小型罐为主,均为夹砂褐陶和红褐陶。火候较低,说明陶窑的构造还很简单,所用的燃料发热量较低。陶器上的“之”字纹,除作为纹饰外,也是我国早期文字的基础。此外,查海遗址出土的一件陶器残片上还贴塑着浮雕蟾蜍、蛇衔蟾蜍。这反映了查海人的原始审美意识,也是当时浓缩的雕塑艺术精品。

1988年8月,在发掘查海遗址时出土的20多件玉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实用工具;二是佩戴饰品。器型规整、通体磨光,多选用阳起石或透闪石等软玉制成,属真玉中的软玉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真玉作品。查海的玉器由专业玉工精工制作,加工技艺相当精湛,证明阜新先民已达到了认识玉、加工玉、使用玉的阶段。

6

龙文化成为全民图腾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龙文化上下 8000 年,源远流长,是文化的突出符号。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龙文化在查海,这也是当今考古界较为认可的结论。

8000年前的原始农业是靠天吃饭的农业,风调雨顺是农业收获的唯一保证。查海先民将伴随隆隆雷鸣出现的弯曲闪电,视作蛇形的龙。出土的两片带有鱼鳞形状的龙纹陶片就说明了阜新先民已对龙有了深刻认识,曾经成为氏族的崇拜对象。他们不仅把龙的形象烧制到陶器上,而且还在聚落中心的广场上,用石块堆塑了一条巨大的石塑龙。这条龙全长 19.7 米,宽 1.8—2.0 米,龙头向西,尾朝东,身体呈波浪状,四肢 舒 展 ,龙 口 大 张 ,如 腾 云 驾雾。龙的前体宽大,尾部细而上翘,若隐若现。所用的石块大小均等,排列有序。龙头、龙身的石块堆砌厚密,龙尾则比较松散。从远处山坡望去,红褐色石块就像龙体的鳞片,鳞光闪闪,造型生动,威武健壮,这是目前国内新石器时代有关龙的遗址中最早、最大的龙。可以说这里是古代龙兴之地,阜新就是龙的故乡。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为查海遗址欣然题词: “玉·龙故乡 文明发端”。众专家、学者把以查海遗址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查海文化”。

1992 年,市政府在查海遗址西南侧成立了查海遗址博物馆。1996 年,查海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记

寻迹远古,感受文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查海遗址在一片嘈杂中逐渐醒来,呈现出来的旷世风韵越来越清晰。从文化源流上追溯,查海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根基之一,因为全国独一无二的 8000 年物证史证,证明了她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了3000 年。这是现代人在认识历史文化发展和传承上最需要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近年来,阜新提出打造遗址考古公园的预想和一系列计划,正在将沉睡8000 年的查海古村拉到现实中来。

(0)
上一篇 2022年4月7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