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史上,三国时期一代奸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合称为“三曹”,由此可见三个人的文学造诣都是很高的,只不过对于一代奸雄曹操和曹植的谈论可能更多一些,因此曹丕就显得弱了。一代奸雄曹操也是因为曹植的文采而更欣赏他。由于长子早逝,他也曾经想过要将曹植立为自己的继承人,可是最后还是选择了曹丕放弃了曹植,这到底是为为何呢?
在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对于东汉末年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的衰败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亲小人,远贤臣”。的确,东汉到了汉灵帝时期,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老百姓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公元184年,在东汉巨鹿郡,以天公将军张角为首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史称黄巾起义,从这时开始,各路诸侯开始登上古代舞台,其中就包括日后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一代奸雄曹操。
对于一代奸雄曹操,许邵对他有一句流传千古的评价,叫做:“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征战南北数十载,破袁绍,统一北方;讨马超,平定西凉,一生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进入暮年后,他位极人臣——被汉献帝晋封为魏王。对于古人来说,王爵往往会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一代奸雄曹操在进位魏王后,自然也要考虑立哪一个儿子为世子,当时,一代奸雄曹操的长子曹昂早在征讨张绣的过程中战死了,而在剩下的儿子中最看好的就是聪慧的曹冲与文采飞扬的曹植,可惜天不遂人愿,曹冲的夭折让一代奸雄曹操肝肠寸断,世子大位的有力竞争者剩下了曹丕和曹植两个人。
一代奸雄曹操当作一个诗人,他对曹植的文学造诣也十分欣赏,不排除他曾经有把王位传给曹植的想法,但是,后来的事实是一代奸雄曹操在217年决定将曹丕立为世子,曹植最后在这场权力之争中败下阵来。
为何会如此?首先,我们不能排除一代奸雄曹操个人想法以及曹植自身的真相,其次,曹丕的诸多优势为他的成功增添了不少筹码。笔者认为曹丕能够成为世子重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真相:第一,曹丕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代奸雄曹操的长子了,古人在确立继承人的时候,首先都会考虑嫡长子,毕竟年长的子嗣有助于权利的稳定过渡;第二是曹丕个人素质较好,文武双全;第三是曹丕这个人工于心计,他比起自己的弟弟曹植来说,心思更加缜密,在一些关键问题的处理上也做得很到位;第四是他有强大的智囊团,其中包括贾诩、吴质等人,他们在曹丕争夺世子的过程中为他出谋划策,做出不小贡献。
在曹丕被确立为魏王世子三年后,一代奸雄曹操在洛阳病逝,曹丕顺利继承魏王的爵位,并在第二年废掉了东汉最终一位皇帝汉献帝,建立了曹魏政权,当上了曹魏的第一任皇帝,史称魏文帝,与此同时,他追尊自己的父王一代奸雄曹操为魏武帝,开启了三国的序幕。
关于一代奸雄曹操,古代上褒贬不一,史书上说一代奸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见其富有很高的政治远见。想必对于接班人选考虑也应该十分慎重,而当时一代奸雄曹操众多儿子中,曹植从小聪明过人,还让一代奸雄曹操萌生过打破“立长不立幼”传统的想法,那到底是为什么一代奸雄曹操还是在临死之前,传位曹丕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真相。
第一,曹植有才却不是优秀的接班人。一代奸雄曹操是个战略家,也是个全局观的领导人。一代奸雄曹操深知曹植有才,可惜不是治国之才,一代奸雄曹操虽至死未敢称帝,但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将来天下的江山要姓曹。曹植虽是奇才,聪慧无比,但却放任不拘礼法并且还有醉酒习惯,整天忙于和文友们把盏弄赋,却不爱结交谋臣武将。
还在一次出征前喝得酩酊大醉,让一代奸雄曹操觉得他只能当个文学家,而且曹植不得人心,没人捧,就曹植的性格来讲,一代奸雄曹操如果传位给他很难保证这江山以后不会易主。因此一代奸雄曹操不传位于曹植也是从大局考虑后的结果。
第二,就是为了曹植,总所周知一代奸雄曹操心思缜密,他知道曹植心善即使上位也不会处理掉自己的政敌—-他的兄弟们以及一些野心勃勃的臣子。那么以后兄弟争位,将臣谋反的状况将是在所难免的,而以曹植的性格,这种事情他是搞不定的。这样不是反而会害了曹植吗?可是不立他,又怕其曹丕继位后还是不放过曹植。所以临死之时,一代奸雄曹操特意嘱咐曹丕以后善待弟兄。只是一代奸雄曹操没想到曹丕会变卦如此之快。但是两下相比,选择前者曹植必死无疑,而选择后者曹植尚有生存的希望。
看来一代奸雄曹操还真是煞费苦心啊!不过也足以见得一代奸雄曹操的政治远见不同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