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惠能(西元632——713年)是唐朝时代一位大思想家。为什么称他叫六祖呢?因为他是佛教传到中国后「禅宗门派」的第六位正统继承者。
六祖惠能俗姓庐,「惠能」是他出家后的法名。由于他的父亲在他年纪很小时就过世了,他和母亲两人过的是清苦的生活,于是他便随着母亲搬到南海(今天的广州市)住。
六祖惠能在少年时代,因为家贫并没有读书写字的机会,只能砍柴为生。
二十四岁那年,有一天六祖惠能送柴到一家旅店。就在他收好买柴的钱,准备回家时,看到旅店门外有一位旅客,正在读诵一本经书。惠能就好奇的问:「请问先生,你正在读的是什么书?」旅客见这名年轻人好像很有求知欲的样子,就说:「我读的是《金刚经》。」
于是惠能又接着问:「请问先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你读这本《金刚经》有什么益处呢?」旅客知道这个年轻人很好学,就告诉惠能说:「我是从黄梅县的东禅寺那里来的,这个禅寺的住持是五祖弘忍大师。大师常劝我们,要时时的读诵《金刚经》,就可以体会到自性的智慧,并且直截了当的成就佛道。」
惠能听完这段话后,心中豁然开朗,觉得自己也许有佛缘,所以就决定要到黄梅县参见五祖大师。
惠能得到善心人士的资助,获得十两银子,全数交给母亲,做为往后生活的费用。安顿好母亲,他就安心的去黄梅县,向五祖大师学习佛法。
等到惠能有机会见到五祖时,五祖就问他:「你是哪里人?到这里来想学什么?」惠能很诚心的回答:「学生是岭南新州人,来这里想向大师学佛,不想追求其他的东西。」
五祖大师听这个年轻人的口气可真不小,便有意要试探惠能,于是不客气的说:「你是一个南方来的乡下人,怎么也想成佛呢?」
惠能虽然是一个南方来的乡下人,但智慧并不低,便回答说:「人虽然有南方与北方的不同,难道佛性也有南方与北方的差别吗?」接着惠能又进一步的说:「我是乡下人的身分,和您的身分虽然有差别,但佛性难道也有差别吗?」
从上面这段五祖大师与惠能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惠能这个「南方来的乡下人」,也能说出很有智慧的话。也正因为如此,后来五祖弘忍大师,就把禅宗法脉衣钵传给惠能。这也就是「六祖惠能」被称为「六祖」的原因。
据说,五祖大师在决定传衣钵给惠能后,便为惠能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当下就体悟到宇宙间的一切万法,都离不开我们自己的本性。
六祖惠能的「禅宗智慧」,影响到后来的「宋明理学」。尤其是陆象山与王阳明的「心学」。所以说,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大约到六祖惠能的改革后才使印度的佛教变成中国本土味很浓的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