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参与的重大事件有哪些(李鸿章过失的历史事件及影响)

在许多人心目中,清末重臣李鸿章,是晚清时期一位著名的“背锅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李鸿章晚年时,作为清廷全权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两份丧权辱国的外交条约。

当然,《马关条约》之签订,原因在于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战败。李鸿章作为战败的主要责任人之一,严格来说这次不算“背锅”。但后来之所以要签《辛丑条约》,则是因为慈禧太后无知,信任庸臣,煽动义和拳民闹事作乱,招致了八国联军的入侵。慈禧太后为了保住自己性命,让远在广东的李鸿章进京与洋人谈判议和。

李鸿章时任两广总督,与洋人启衅和他没什么关系,真可谓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了。

清政府要和洋人们进行国家层面的谈判,太后不出面,皇帝不出面,京中这么多军机首辅都派不上用场,竟要找李鸿章这么一个地方的长官来代表大清与洋人议和,可见当时的清朝中枢政府已经多么腐朽无能。

根据《清史稿》李鸿章本传的记载,李鸿章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出任两广总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拳乱后,慈禧召李鸿章入京与八国联军议和:

在《清史稿》的德宗本纪中,也是说先由朝廷

,后来八国联军进京,再

《清史稿》中的记载,的确是历史事实,但是却隐瞒了在此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即从中外启衅到最后议和的过程中,李鸿章并没有记载中那么“听话”。

前面讲到,在与洋人正式开战之前,清政府是发过一道宣战诏书的,此诏书为慈禧太后授意,以光绪皇帝名义所发表,相当于一份全国动员令,让各地督抚号召当地百姓抵制洋人,在全国范围内同时与外国开战。

慈禧和她的一帮心腹们发出这样的诏书,其实是很无知也很幼稚的做法,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先进技术一无所知,以为靠义和拳的什么神功就可以抵挡洋枪洋炮,杀洋人于千里之外。而当时那些有见识的地方大员们,如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却知道如果真的全国同时发动排洋运动,将导致生灵涂炭,国将不国。

不过,这份诏书毕竟是清政府中央对地方的诏令,地方督抚作为臣属,如果不听从,则有反叛的嫌疑,所以当时刘坤一和张之洞两人都非常犹豫,找李鸿章商议。李鸿章则建议联合东南各省,称此诏书为乱命,共同抵制,避免战火烧到南方,史称为“东南互保”。

起初,张之洞还担心抗旨会被追责,李鸿章则称如果要追究,他将自己担负所有责任,这才推动了东南互保的顺利施行。

除了实施东南互保以外,李鸿章还干了几件与清廷中央对抗的事情。

一是李鸿章主张已经逃出北京的慈禧和光绪回銮,由皇帝亲自与洋人进行交涉。这一建议有利于清廷向洋人争取更有利的条件,但慈禧担心自己生命安全,否决了这一提议。

二是慈禧召李鸿章迅速北上平息战局,而李鸿章却以生病为由,在上海迁延观望了数月,直到慈禧答应惩戒端王载漪等一干挑起兵祸的主谋,才启程进京。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对慈禧太后威权的一种挑战和威胁。

从当时种种迹象看,清廷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已经极大削弱,尤其是东南互保事件,已经到了多位地方督抚公开违抗中央诏令的地步。虽然后来慈禧对这些人进行了褒奖,仿佛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但实际上清政府的威信已经名存实亡。

《清史稿》对庚子拳乱过程中发生的这几件事讳莫如深,连用一两句话简单带过都没有,也正是为了不扯下前朝的最后一块遮羞布,留些颜面罢了。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