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道”生万物而赋予万物具备了“德”,故道尊而德贵,宣导“以德配天”、“以德治世”等。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治世”,如“文景之治”,就完全体现了这种古代帝王治国的道德理念,内修德而外施仁,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百姓祥和而太平。
仁政安民崇尚道德
西汉初年时,由于秦末以来连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非常贫困。史书上记载当时的情况是: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文帝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并给予他们赏赐;减免田租,把原来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而税一”,有时还“全部免去民田之税”;减轻刑罚,废止不合理的连坐、株连律令;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友好的政策。
景帝继承了父亲文帝的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也曾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景帝崇尚道德,广兴办学,实施仁义和礼仪教化,使民风淳朴。
以民为本节欲自持
文帝以俭约节欲自持,提出朝廷要顺天而治,以民为本,厉行节约,禁止浪费,决不做扰民、伤民、害民之事。
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为了减免人民税负,他还减少自己的开支,裁减侍卫人马。对国家的财政开支进行节制和缩减。《史记?律书》记载文帝时,“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米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
景帝时下诏不接受地方贡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贵族官僚因此不敢滥事搜括,奢侈无度。这样百姓的收入有所保障,负担也减轻了。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国力继续得到增强。
广纳谏言修身治平
文帝效法上古圣王,谦逊克己,广纳谏言,总是担心自己事情做得不好,愧对天下黎民。每遇到农业歉收、发生灾疫等情况首先责己,并要求臣民据实指出社会上存在的问题。
例如他在《议佐百姓诏》中说:近几年来收成不好,又有水、旱,疾病、瘟疫的灾害,我非常忧虑。想来是我的政令有失误处?还是没有顺应天时地利、有失人和、敬奉神明不够诚心呢?或许是百官的俸禄太奢靡、无用的事情办得太多了?为什么百姓的粮食如此缺乏呢?凡是能够帮助百姓的建议,大家一定不要隐瞒,要尽职的提出来。
一次,边境之地出现了不安宁,文帝也在诏书中自责说:“朕既不明,不能远德,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圻之内勤劳不处,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达远也。……中外之国将何以自宁?今朕夙兴夜寐,勤劳天下,忧苦万民,为之恻怛不安,未尝一日忘于心。”
文帝严于律己的精神令人钦佩。景帝也非常重视以身作则,他在《令二千石修职诏》中说:我亲自耕种田地,皇后亲自种桑养蚕,以供奉祭祀天地和宗庙时提供谷物和祭服,为天下人民作个先导。是要天下人民努力种田和养蚕,平时就有积蓄。不以强凌弱,不以多欺少;使老人得以长寿,幼儿孤儿能顺利成长。今年收成不好,还有水旱灾害,原因在哪里呢?是不是有些奸诈虚伪的人担任了官职,用财物作交易侵害人民?他们借着执法的机会做坏事,这样实在是失去了朝廷设置县丞的用意。我命令二千石的地方官们各自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那些不忠于职守、昏暗不明的人,丞相要向我报告,追究他们的罪责。特此布告天下,使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
敬天重道以民为本
文帝、景帝以“爱民”、“富民”、“教民”为治国理念,其根源在于敬天意,顺自然。从文景帝的诏书中不难看出,这两位帝王把灾害异乱等看作上天的警示,认为是自己修德不够,或在国家治理中尽职不够,在任用官员上还存在漏洞,亲贤臣,求贤良,年岁收成不好就下诏责己,使天下人人重仁义而耻私利。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经过文景之治,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无法计算钱的数量。天下人心归向,四海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