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楼梯口对着厨房风水(最能代表北京的不是四合院)

北京宽度最长的楼有多长

据摄影师孙海霆的观察150米

像一堵巨大的墙出现在北四环不远

建筑学上它被称作板楼

背景建筑系列摄影孙海霆

这种面宽比进深大单调重复的板式住宅楼

与计划经济同步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

一大批板楼密集竣工

高效解决了北京当时

小地块上高密度人口居住的问题

从早期主要用作单位集体分房

到现在北漂年轻人租住

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有网友形容这些大楼就像城市英雄

承载了一个城市最具烟火气的生活

诚实朴素一点都不矫揉造作

小时候住五六层老破小

不知有多羡慕同学家能住上这种带电梯的高楼

如今这些依然杵在北京环线主干道上的板楼

深深影响着整个城市街道的风貌

但鲜少有人真正注意过研究过这些房子

孙海霆

北漂10余年的80后建筑师摄影师孙海霆

挖掘40多栋北京大板楼

用大画幅相机

给每栋楼留下一张严肃肖像

一条来到孙海霆的大板楼拍摄现场

这些承载了普通人生活的无名建筑

才真正构成了我们城市的底色

撰文

叶荔责编

陈子文

春夏之交的北京柳絮漫天我们在三环一条主干道旁行走开着导航搜寻着孙海霆发来的定位走到100多米开外的马路另一头才恍然孙海霆说的大板楼其实早就落在我们跟前太长了所有人发出同一感慨

板楼是个建筑学概念特指面宽比进深大的板式住宅楼它长平重复就像长了一张毫无波澜的大脸

它平平无奇却比比皆是

北京二三四环的环线主干道上稍加留意就能看见它们诚如一块巨大的饱和度很低的城市背景布仔细观察的话这块背景布的丰富细节又耐人寻味

我们跟着孙海霆在板楼正前方的街道中间开始组装起大画幅相机每隔几分钟就有人突然从对面某格窗子里探出头来他们注意到我在拍他们了孙海霆提醒说

路过的小朋友和大爷大妈也总喜欢围上来问他这楼有什么好拍的

以下是孙海霆的自述

在三里屯遇见板楼001

2007年我第一次来北京实习找房子住中介公司就把我带到了北三环的安贞桥那是我第一次进一个板楼非常长非常大非常平是我对板楼的第一印象

12年后2019年的一天晚上我在三里屯逛街忽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房子它被旁边的建筑灯光照出非常诡异的粉紫色这种颜色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直到这时我才第一次仔细地去看这样的一个楼

这就是板楼001

典型的板楼

有了这第一个楼以后我发现北京其实有很多类似的大体量扁平板楼

外出时看到就在手机地图上做个标记打开卫星图在一些狭小的地块可以发现明显长条形的屋顶再切换到街景模式去确认

部分板楼坐标

我总共在北京找到了40多个体量巨大的板式住宅楼差不多都建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它们出现在东西向主干道的两侧以及像二环三环四环这些环路的边上

一一踩点一栋一栋拍过来从2019年冬天到2021年开春前花了两年多秋冬季的周末时间

我选用了45英寸的大画幅相机彩色负片保证整个图像的质感细腻平均

拍摄第一张的时候就定下了严格的规则站在这个楼最中间的正前方拍用同一台相机同一个焦距的镜头还会进行透视矫正一切都是为了突出它的平

最后呈现出的带有类型学的图式语言横平竖直统一工整建筑充满整个画面几乎顶天立地让观众自己去想象这个楼到底有多长

板楼001

坐标三里屯

我正式拍摄的第一栋房子我管它叫板楼001

一直等到天比较冷树叶都掉光了以后找了一个下午才去拍摄

这栋楼的色彩红色是板楼里少见的明亮色系水平的条窗每一层一直在重复好像可以无限延伸下去

这栋楼的坐标也很特殊紧挨着三里屯的商业街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一张毫无特征的呆板面孔就这么和当下最时髦的商业街无缝连接这样的城市空间太有意思了

非常标准的板楼

坐标东北三环

曙光里13号的这一栋房子长度约80米高度12层是非常典型的80年代大板楼

沿街的北立面均匀且重复每一层都有贯通两端的北走廊里边绿色的小门通向竖向交通楼梯

楼梯上来以后住户从长长的公共走廊再开门进屋也会有陌生人从自家的窗户和门口走过

这里边估计住了有200户就像一个小社区它的东西两端会有比较大的南北通透的户型中间都是匀质的小户型

150米宽度最长的板楼

坐标北四环

我拍摄的宽度最长的一栋板楼长度约150米位于北京的城府路在地质大学家属区的最北侧

为什么板楼通常出现在一个地块的最北边

因为这里边有个日照规范的讲究如果它在地块的中间或者南边就会往北投射一个巨大的阴影对那些比它更北边的房子的采光造成很大的影响

18层最高的板楼

坐标北三环

这是我拍过最高的板楼18层

南北两边都有住户中间是一条漫长幽暗的中走道我第一次走在里面内心觉得很压抑甚至有一点恐怖的感觉

七八十年代的建筑质量都非常好因为当时的条件下能盖这么大体量的楼一定是用了非常好的建筑材料

功能功能功能

坐标北二环

这栋板楼在黄寺大街最有意思的是它在整个连续的封闭外走廊的中部断开了这么一条

大家猛地一看以为是不是一个造型上变一变节奏但其实不是这个隔断是出于消防安全的考虑

万一单侧出现火灾封闭的走廊里一定挂满了烟人就可以往这一节开敞的走廊逃生烟气也会在这里消散如果两侧都失火还有一个竖向钢楼梯往上或往下一层紧急疏散

它是从非常理性且有逻辑的功能角度出发去进行设计的

未来垂直城市规划1924由德国建筑师LudwigHilberseimer设计

板楼背后理想居住生活的变迁

板楼最早出现在20世纪早期

当时欧洲一批现代主义早期的建筑师构想过这样一种未来城市底下是宽敞的马路上面有立体的街道最上部全都是大型的板式住宅楼

板楼代表着采光通风卫生条件都更好的未来居住生活与乌托邦城市图景紧密相连

法国马赛公寓1947年设计

欧洲由此出现了很多社会住宅实验也就是早期的板楼比较知名的就有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设计的马赛公寓

莫斯科郊外的板楼住宅群

不过欧洲人抗拒集体主义色彩的生活这种城市畅想并未在欧洲实现

板楼反而在前苏联得到大规模推行

福绥境大楼1958年竣工

第一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前苏联的大量运用20世纪50年代初我们国家出现了第一批板楼建筑

安化楼

现在北京城里仍能找到的最老的板楼有白塔寺附近1958年建成的福绥境大楼它也被称为中国的马赛公寓以及位于崇文门附近的安化楼1959年竣工

在当时这些新型建筑是一种住宅实验

灰色走廊黄色起居空间红色卫生间

福绥境大楼采取的是中央长走廊的方式廊子完全是暗的因为南北都有住户楼会更厚一些北边的住户因为只有朝北采光条件相对差

福绥境大楼室内公共空间图片提供史建有方

每一户的面积都比较小家里边有卫生间没有厨房做饭带孩子娱乐这些行为全部集中起来在公共区域进行比如一层有专门的集体食堂还有很完备的托儿所俱乐部理发厅

你不用离开这栋板楼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需求整个楼最终实现的是一种理想的城市集体生活的样板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

随着市场经济开始发展人们私有化的观念加深了对住宅的私密性采光通风等有了更多样的需求

板楼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灰色走廊黄色起居空间绿色厨房红色卫生间

这时期的板楼保留了拉通的北走廊或者中走廊一户一户独立的住宅单元由走道串联在水平上重复

而每个房间内部已经五脏俱全有卫生间厨房朝南就留给客厅卧室每一户人家都能在自己的空间里进行完全独立的起居生活50年代住宅里的那些公共设施就不复存在了

我拍摄的30多栋楼也都是这个时期建造的

新型板楼

第三阶段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

90年代中后期到近几年盖的这些板楼看起来依然扁平但是内部的平面组织规则就完全不一样了

灰色楼梯间和走道黄色起居空间绿色厨房红色卫生间

每一户之间已经没有共同的长走廊而是一个楼梯上来一梯两户或一梯三户形成一个小单元这样的单元再在水平上连续摆45个形成一个平面它的组织模式其实更接近塔楼模式

福绥境大楼室内图片提供史建有方

生活在板楼的人几十年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板楼的密集建设时期机关单位或事业单位要给职工分房子尤其要解决年轻员工的住房问题往往把一座住宅楼当作一个单位的家属院来看待要在一个狭窄的地块上实现很高的居住密度板楼这种形式是非常解决问题的

到了现在板楼逐渐变成了面向社会的出租房很容易就能在中介市场上看到它

很多年轻人会选择租在这户型不大40多平米左右租金相对便宜地段往往还挺好的

位于太阳宫南街的板楼

这样的房子住起来并不糟糕采光通风的条件还是很好的

比较陈旧的没有新风系统每家就通过安装独立的空调来解决这在我拍摄的外立面上也很突出

甚至有一些板楼现在地段归属某个学区看上去老旧你一查它的房价可能十几万一平米

大量的无名建筑是我们城市的底色

我的本职工作是建筑师2011年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2017年辞职出来跟合伙人一起成立了一个小事务所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业余我一直在拍摄建筑有室内也有室外的建筑摄影也成为了我观察城市的一个手段

就像板楼每一扇小窗户每一个小格子的背后每天都有不同人生的喜怒哀乐在上演它虽然外表平静呆板内部承载的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虽然看着不起眼但在它存在的半个世纪里一直庇护着这么多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它的使用密度和强度远远大于那些光鲜亮丽的地标对城市的贡献也非常大

未来我也在计划进入到板楼内部随机取样呈现每栋楼内部的丰富空间与生活

城中村建筑立面系列孙海霆摄

当谈论到城市建筑我们经常提到的就是那几个地标建筑网红建筑但真正能够承载城市大量市民的房子往往是我们不愿意去注视的很少去关注的建筑

而这些建筑才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底色

作为建筑师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追求有个性的房子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问一下自己有趣好看的定义到底是怎么样的是不是规律的没有个性的房子它就不是一个好的建筑

建筑跟人一样是有寿命的

再过20年像大板楼这样的住宅建筑它们的结构寿命就差不多了也会从城市中一点点消失掉

在它们的生命周期里其实从来没有人非常严肃地给它们拍过一张肖像倒是每隔几个月会被房地产中介用手机歪歪扭扭地拍一下

所以我就特别愿意以这种客观的视角极严肃的方式对着这些非常日常的建筑拍摄记录给这些无名的建筑留下一份肖像

通过我的记录大家也可能会回头去看看我们身边最日常的生活环境那些我们住过的最普通的房子走过的最普通的街道甚至哪怕是有些不堪的生活

部分图片由孙海霆提供

(0)
上一篇 2022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