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隐患相关法律法规多漏洞

技术的不断更新促进了手机的不断更新和进步,手机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手机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手机支付行业的法律法规并没有跟上手机技术进步的步伐,对消费者的保护也明显不足。那么,佰佰小编就这一现状来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一、手机支付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手机支付领域立法还相对滞后。主要法规有《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这些法规更多的是对准入资质设定门槛。尚没有相应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对安全风险责任划分、争议解决方案以及产业链其他相关主体法律关系的调节等方面做出规定。例如,《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仅对客户备付金做出原则性规定,有关备付金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以及存管银行资质要求、存管职责均未明确;同时这些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层次较低,适应性较差,法律效力有限。

二、消费者保护不足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只是提供了原则性的保护框架,对支付机构的违规操作处罚力度太弱,最高罚款3万元的罚则,难以维护消费者应有的权利。一是没有明确支付机构应如何承担,技术风险导致消费者的银行账户被篡改,资金被盗取的责任;二是未规定对于支付机构挪用客户备用金或投资亏损,导致支付困难时,如何弥补消费者的损失。三是“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对消费者明显不利。在手机支付中,用户界面越来越简单,但是普通消费者对后台信息数据产生、传输、保存等内容不了解,同时也缺乏保存电子数据的习惯,因此普通消费者面临较大的举证风险。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明确了手机支付行业在其法律法规上并不完善以及对消费者保护不足这一现存问题,望相关部门能引起重视,使手机支付行业的法律监管机制更加完善,有法可循。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