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常见病害症状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常常被拿来做园林观赏用。竹子有着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被人赋予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人格化的精神文化象征。竹子是重要的园林观赏树种,在生长过程中常会受到病害的侵染,造成整株枯死甚至全园毁灭。那么竹子常见病害症状有哪些呢?接下来https://www.nc005.com/来为大家讲解下吧。

竹丛枝病

竹丛枝病又称雀巢病、扫帚病。

寄主

有淡竹、箬竹、刺竹、刚竹、哺鸡竹、苦竹、短穗竹。病竹生长衰弱,发笋减少,重病株逐渐枯死,在发病严生的竹林中,常造成整个竹林衰败。

症状

发病初期,少数竹枝发病。病枝春天不断延伸多节细弱的蔓枝。每年4~6月间,病枝顶端鞘内产生白色米粒状物,大小为5~8X3毫米。有时在9~10月间,新生长出来的病枝梢端的叶鞘内,也产生白色米粒状物。病株先从少数竹枝发病,数年内逐步发展到全部竹枝。

病原

病原子核Balansiatake(Miyake)Hara.竹丛枝瘤痤菌属子襄菌亚门、核菌壳目。病菌于病枝梢端由菌丝和寄主组织共同形成白无能粒状假子座。

发生规律

推测可能是接触传染。病害的发生是由个别竹枝发展至其它竹枝,由点扩展至片。有时从多年生的竹鞭上长出矮小而细弱的嫩竹。本病在老竹林及管理不良,生长细弱的生林容易发病。4年生以上的竹子,或日照强的的地方的竹子,均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定期樵园,压土施肥,促进新竹生长。

2、及早砍除病株,逐年反复进行,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建造新竹林时,不能在病区挖取母竹。

毛竹枯梢病

分布及危害

毛竹枯梢病在浙江、江西和福建省发生,为害当年新竹,发病后轻者枝梢枯死,重者整株死亡。

病 原

病菌为核菌纲球壳菌目间痤壳科喙球菌属的竹喙球菌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

症状

感病后先在主捎或枝条的节叉处出现舌状或梭形病斑,初为淡褐色后变成紫褐色。当病斑包围枝或干一圈时,其上部叶片变黄,纵卷直到枯死脱落。在林间因病害危害的程度不一,竹子可出现枯梢、枯枝和全株枯死三种类型。剖开病竹,可见病斑内壁变为褐色,并长有白色絮状菌丝体。翌年春,枯梢或枯枝节处出现不规则的小突起,后不规则开裂,从裂口处伸出1至数根毛状物,即病原菌有性世代子囊壳的喙。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借水、风雨传播或人为传播。在发病区,凡遇7~8月份高温、干燥的年份,此病易流行。

防治方法

①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在冬末春初毛竹出笋前,结合常规的砍竹、钩梢两项生产措施,彻底清除竹林内的死竹及病枝、病梢,以减少病害的侵染源;

②加强检疫,禁止带病母竹和竹材外运,防止病害扩散;

③病害流行的年份,可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或1∶1∶100的波尔多液在新竹发枝放叶期喷洒,隔10~15d连续喷2~3次。

竹水枯病

分布与危害

水枯病发生在浙江、福建等地区,为害毛竹、刚竹、淡竹,受害竹林常成片枯死

症状

水枯病开始时,竹梢有部分叶子卷缩,变为枯黄至淡红,最后成灰白色脱落。小校逐渐枯死,并向下部小校扩展,致使全株枯死。夏季枯死的竹子,节间有水,色黄而气臭。在2~3m高的节间贮水量最多,近地面节间则较少。秋季枯死的竹子,节间贮水少,或没贮水,有灰褐色斑点。

发生规律

浙江在2~3月份开始发病,福建全年都有发生,但以5~8月,尤以大小暑期间枯死最多。病株先是零星分散的,后逐渐蔓延扩展成片枯死。病竹从开始发病到整株枯死。一般在向阳坡,竹林稀疏、土壤干燥的地方发病多。在荫郁的山窝、竹林茂密、湿度大的地方发病较轻。砍伐不合理和不抚育管理,使竹林生活力逐渐下降,减弱了抗病能力。

防治方法

应加强抚育管理和合理砍伐。发病后要及时在病区(病竹)四周(距枯死竹梢远)开沟隔离,以防其继续蔓延扩展。

毛竹烂脚病

危害

主要危害当年出土的毛竹嫩竹

发布症状

新竹基部的小病斑迅速连合成大块状斑。当病斑包围了竹秆一圈时,病竹便枯死。轻度发病则竹秆基部留下伤疤,易风折。

病原

毛竹烂脚病的病原菌有2种:一种是尖孢镰抱(Fusaium oxysporum),另一种是茁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

发生规律

在江苏发生在5月初,当竹笋约1.5m左右,笋津开始解脱,如遇降雨,在离地第3~4节处发病。雨水与发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防治方法

50%多菌灵可湿性粉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1%波尔多液,从展叶时起每隔15天连续喷2~3次。

竹秆锈病

竹秆锈病又称竹褥病。已发现为害淡竹、刚竹、哺鸡竹、箭竹及刺竹等竹种。毛竹上尚未发现。

发生特点

病菌以不成熟的冬孢子或以菌丝体在竹秆黄斑中越冬。菌丝体又可在活组织中存活多年,每年表现黄斑,井产生冬孢子和夏孢子。靠夏孢子随风传播,使病害蔓延扩展。竹林中新老竹子均可当年发病。病害在生长过密、湿度大、不通风、经营管理不善的竹林里容易发生。

病原

病原为真菌,皮下硬层锈菌(Stereostratum cor-ticioides),真菌担子菌亚门、冬孢纲、锈菌目中的竹毡锈菌(PucciniaCortocopodes Berk. et Br.)。夏孢子近圆形至卵形,边缘具小刺状突起,淡黄褐色至近无色,单细胞,;冬孢子亚球形至广椭圆形,两端圆,双细胞,淡黄色至无色,横隔处稍有缢缩,表面平滑,柄细长,淡色至无色。

症状

以2~3年生竹秆上最明显,主要发生在基部、下部和中部,严重发病区可蔓延至小枝;4~5月竹秆产生黄褐色至暗褐色粉质状突起,椭圆形至条形,是夏孢子堆,脱落后,病斑呈黑褐色;8月在老病斑外侧出现黄斑;9~10月至翌年2~3月产生不易脱落的橙黄色毡状物,不断增多,呈椭圆形、长条形至不规则形,是冬孢子堆,遇雨水后吸水膨胀,反卷脱落;4~5月脱落后,又产生黄褐色粉状物(病菌的夏孢子堆)脱落后受害部位为黑褐色病斑,以后在病斑周围又可产生冬孢子堆,病斑逐年扩大,绕竹秆一周后,病部以上竹秆枯死。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但对竹子无侵染能力。夏孢子堆1年只产生1代,必须在冬孢子堆下形成,如果在早春期间人为的刮除孢子堆,则当年就不能形成夏孢子堆。该病由夏孢子于每年5~6月借助气流传播侵染健康的竹子,潜伏期可长达7~19个月地势低洼、湿度大的竹园发病较严重。

病菌的苗丝体为多年生的,在寄主体内长期存恬,逐年发展,每年产生夏孢子侵染新竹。由于新竹上产生的冬孢子堆在大小或数量上均比老病竹上产生的冬孢子堆要小且少,加上潜育期长,发病部位又近基部,不易觉察,故过去误认为新竹是不受侵染的。

发病规律

病菌在竹秆上只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以茵丝在竹秆上存活多年;夏孢子只侵染当年新竹,传染期从4月中、下旬开始,传染盛期是5月至6月中旬,此时为新竹出枝展叶期,侵入后潜育期长达7~19个月;因新竹的症状出现晚,病斑小,易被忽视,2~3年生竹秆症状明显。凡地势低、湿度大的竹林发病重。竹种间抗病性差异大,淡竹、紫竹、白哺鸡竹等易感病,碧玉间黄金竹抗病性较强,刚竹、桂竹等不发病。

防治方法

园艺防治

按景点要求和环境条件选用抗病竹种;地势高、排水好,杂草少等环境能明显地降低危害程度。结合常规砍竹砍除病竹,及早砍除病竹,烧除病部,以免病菌继续传播危害.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保持合理的竹林结构,密度不宜过大,以增强竹子的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

3月中旬前,结合砍除病竹和刮除冬孢子堆,涂抹煤焦油和煤油,或柴油混合液,每年涂抹1次,连续涂抹3年。发生重的竹林可用药剂防治。由于竹秆表面蜡质层较厚,用三唑酮等药剂防治基本无效。该病病菌可在寄主体内存活多年,可于每年5月(产生夏孢子)、10月(产生冬孢子)前,用氨基苯磺酸喷洒,7天一次,连续3次。5—6月份,用粉锈宁250~500倍液或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病竹,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3次。也可以在6~10月间,用0.5~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或100~150倍的敌锈钠。

(3)每隔 10天左右,用 25%可湿性粉500倍液,50%可湿性粉1,000倍液,喷射2~3次。

(4)对于留养在竹林内的轻病株,可在3月上中旬刮除病部的冬孢子堆及周围的竹青,疗效较好。

(5)2月份,用煤油或清漆涂于冬孢子堆上,可防止夏袍子堆的产生。

(6)加强检疫,防止病株引入。

关于竹子常见病害症状以及危害等知识小编就为您介绍到这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关竹子病害的知识,来https://www.nc005.com/来查询搜索相关栏目吧。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