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国对于地震设防越来越重视。各地建筑物都有一定的设防等级,今天小编就来为您讲解地震设防等级与类别。
抗震设防等级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确定,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一级至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在中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设防类别
根据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 .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分类因素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
1.建筑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大小。
2.城镇的大小、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3.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响及恢复的难易程度。
4.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下部区段的类别不应低于上部区段。
5.不同行业的相同建筑,当所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同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注:区段指由防震缝分开的结构单元、平面内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或上下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设防类别实际上就是表明了建筑结构的重要性,也就是发生破坏后果的严重性。希望小编讲解的这些小常识可以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