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褐斑病的病源是什么

水稻褐斑病剥开叶鞘,茎上有黑褐色条斑,剑叶发病严重时抽不出穗。穗轴、颖壳等部受害产生近圆形褐色小斑,严重时整个颖壳变褐,并深入米粒。谷粒病斑易与稻胡麻叶枯病混淆,镜检可见切口处有大量菌脓溢出,那褐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褐斑病是依靠分生孢子在植株或落叶上越冬的,因此入冬前应摘掉全部受病叶片烧毁,然后喷一次波美5度石硫合剂,再移入温室贮藏。发病以后切忌再向植株上喷水,否则蔓延更快。发病初期应立即喷布多菌灵1000倍液,连续两次可将病情控制住。多菌灵价格较贵,也可在生长期喷布波美0.2〜0.3度的石硫合剂,那么水稻褐斑病的病源是什么呢?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为害叶片、叶鞘、茎、节、穗、枝梗和谷粒。病原为Pseudomonas syringaepv.syringae Van Holl称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杆状,单生,大小1~3×0.8~1.0(μm),极生鞭毛2~4根。肉汁胨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圆形,表面光滑,后呈环状轮纹。

病菌在种子和病组织中越冬。从伤口侵入寄主,也可从水孔、气孔侵入。细菌在水中可存活20~30天,随水流传播。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syringaepv.syringae)。病原菌在种子上和病组织中越冬,成为次年侵染源。病原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机体,也可通过水孔、气孔侵入。病原菌可在水中存活20-30天,并可以随水流传播。台风暴雨常促成病害蔓延,低温可加重危害。土壤酸性、偏施氮肥都有利于发病。

水稻细菌性褐斑又称细菌性鞘腐病,是由假单胞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危害水稻、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稻区,浙江也曾有发生。

叶片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条斑,赤褐色,大小1-5毫米,边缘有水渍状黄色晕纹,后期病斑的中心变灰褐色,组织坏死,但不穿孔。病斑常融合形成大条斑,使叶片局部坏死。病斑可在叶面任何部位发生,有时沿叶缘蔓延成红褐色大小不等的长条斑,不产生菌脓。受害叶鞘多发生在荐叶鞘上,初生赤色短条状,后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心组织也变灰褐色坏死。剥开叶鞘茎上有黑褐色条斑。抽穗前剑叶叶鞘发病严重,往往抽不出穗。已抽出穗受害部多在新抽穗的颖壳上,初为近圆形褐色小斑点,严重的不但整个颖壳变褐色,有的还可深入到米粒上。

以上是https://www.nc005.com/小编介绍的水稻褐斑病的病源是什么的内容,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褐斑病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以便更好的了解植物病害。

(0)
上一篇 2022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2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