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姓氏为什么被国家禁止(姬姓氏为什么被国家禁止)

我们在看先秦时期的人物介绍时,总会因为名字而产生很多困扰,比如我们华夏儿女的祖先黄帝,姓姬,轩辕氏,又有熊氏,那黄帝的姓氏到底是什么呢?又比如我们在看司马迁所著《史记》,在写商鞅时,一会用商鞅,一会用卫鞅,那商鞅的姓氏又是什么呢?

其实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像现在我们所说的姓就是氏,氏就是姓,完全是一个意思。那么姓氏的来源和发展过程又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呢?下面就从姓到氏,再到姓氏慢慢了解。

姓的含义和用意

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人类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处于母系社会,母系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亲在一个家庭中占据非常主要的位置,孩子们也都是跟随自己的母亲一起生活,各家族的区分是按一个母亲所繁衍的后代划定的,而且那个时候只有“姓”,没有氏。

对于“姓”的解释《白虎通义·姓名》说:“姓者,生也”。在《说文》中又更进一步作了解释:“姓,人所生也”。

其实根据姓的字形演变也可以看出,“姓”是一个“女”和一个“生”所组成,也就是说一个女子所生则为同姓,在《通鉴外纪》中也有记载“姓,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而且我国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姞、姚”,都是从女旁,这也表示是由不同的女性始祖所繁衍的后代。

那么“姓”在远古时期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通史》中记载,太昊时规定:“姓同,婚姻不可通。”也就是说,同姓的人不可以结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呢?

远古时期,古人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发现同姓结婚的人所生的孩子,要么早夭,要么就是体弱多病。这个在《左传》也有记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这就如同现代近亲禁止结婚是一样的,因为若是近亲,身上就会携带很多的相似遗传因子,如果有一些有害的因子是隐性遗传的话,那么两个的结合会增加这些隐性遗传疾病的发生风险,这属于是现代遗传学、基因学里面的东西了。

远古时期的人民并不懂这些,他们只是根据生活经验发现同姓的人结婚会产生不良的后代,所以才有这样的规定,并且严格执行。

《国语》云:“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

也”。婚姻是繁衍后代的大事,不管对于家族来说还是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马虎不得,所以为了辨别男女姓的异同而决定婚嫁与否,“姓”就显得极为重要,即便是娶妾室也要进行姓的的辨别。

所以在先秦时期,“姓”就是考其所处,也就是“明世系”、“别种族”,主要用意是“别婚姻”。如《白虎通义·姓名》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重恩爱,厚亲亲,别婚姻也”,了解自己所出何处,明白种族之间的亲疏关系,最主要的还是通过“姓”来决定婚姻可行否。

氏的诞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母系社会渐渐被父系社会所代替,人口的不断增多,同一个姓的人,随着繁衍和迁徙,分化出不同的部落,为了区分这些不同的部落,“氏”应运而生,如:有熊氏、有莘氏、神农氏、夏后氏。

也就是说氏是随着父系社会的形成而诞生的。 每一个父系部落,一般都会有一个首领,首领的氏也就是这个部落的氏,“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根据《通志·氏族略》所云:“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所以氏主要是为了区分身份贵贱的,在先秦时代,氏是贵族才有权使用的称号,没有名字的平民百姓,人们统一以其职业称呼,如庖丁是对姓丁的厨子的称呼。

另外氏的情况比较复杂,不像姓那样稳定,一个人的姓只有一个,但是氏却可以有很多个,而且上下两代人的氏有时候还不相同。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通过氏的命名,了解其中的详由。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意思就是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以做诸侯,根据他的生地而赐姓,分封土地而又赐给他族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他的后人又以这作为族氏。先代做官而世代有功绩,就可以用官名作为族氏。也有以封邑为族氏的。

所以说氏的命名,根据不同的身份地位得到与之相对应的“氏”,而一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身份不同多次更改自己的“氏”。譬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黄帝,姓姬,因为出生于轩辕氏,所以氏轩辕,后来自己建都有熊,又称为有熊氏。

还有商鞅,姓姬,是卫国王室的子孙,所以氏卫,后来帮助秦孝公改革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被秦孝公封于商地,于是氏又改为商,所以才会有商鞅、卫鞅不同的称呼。

诸侯的氏一般都是根据自己所封的国家名为氏,如陈氏、卫氏,在下一阶级的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晋国的韩氏、赵氏、知氏。另外先代做官而世代有功绩,就可以以官名作为家族的氏,如:史氏、卜氏、巫氏、司马氏、司空氏等。

在先秦时代,男子很少有称姓,一般都是称“氏”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在《白虎通义·姓名》中:“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役力。”由此可见,作为贵族家族之“氏”,其实是家族之间以一种政治、军事、经济共同体的存在形式。

姓和氏的区别和联系

《通志·氏族略》所云:“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

先秦时代,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是婚姻嫁娶的依据。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而且在当时女子的姓比名重要,尤其是贵族有身份的女子,未结婚之前,在姓的前面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伯姜、仲姜、叔姜、季姜。《诗经·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其中的孟姜并不是特指,而是说一个姓姜的大姑娘。若是伯姜,则是姓姜的二姑娘。

在女子成婚后,都会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自己配偶的氏,这也表示自己婚后所从的氏族。古代结婚讲究门当户对,其实也就是相同阶级的氏族联姻,目的也是为了壮大自己的氏族。

姓其实就是一种血缘关系上的联系,是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表明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它的主要作用是考究自己血缘的来源出处,在婚嫁礼仪方面,双方能否结婚的一个衡量准则。

氏是姓的延续和变革,是一种政治、经济、军事团体形式的象征,它的存在发展和衰落情况,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民生文化等各个方面,它还是家族荣耀的象征,它的主要作用是区分身份的贵贱,表明家族所处的阶级地位。

姓和氏的发展和演变

上古时期,姓和氏的含义明确,代表着不同的作用,后代也遵循着有关姓与氏的规定,不过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弱,各诸侯争夺土地,诸侯下面的各氏族逐渐做大自封公爵,社会发生了重大的改革,氏族贵族日益瓦解,奴隶制宗法的崩溃,姓氏制度也出现了混乱。各诸侯之间为了更加稳固的政治联盟,不惜违背姓氏制度,以“亲上加亲”来巩固双方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姓、氏差异渐渐模糊,到了秦朝统一之后,基本结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将姓和氏逐渐合一,而姓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有了姓氏,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

《通志·氏族略》记载:“秦灭六国,子孙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姓,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虽然秦统一六国之后,将姓氏也一起统一,但在统一姓氏的过程中也是很曲折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统一思想,不惜焚烧大量古籍,坑杀大批知识分子,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焚书坑儒”的典故。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统一,文字统一、语言统一、度量统一、货币统一,姓氏统一。

姓氏统一其实也就是为了方便户籍登记,但是姓氏统一之后,也就相当于贵族与平民的地位没有什么区别,这也引起了六国旧部贵族的不满,尤其是商鞅变法,所确立的秦国政治体系:郡县制、军功爵制,与之前周朝成立之后,由周公所确立的政治体系:分封制、贵族制制度不同,两种制度的矛盾冲突,也是姓与氏统不统一的矛盾点。

我们来看一下这两种制度所代表的含义:

分封制:天子有着全天下的所有权,分封的诸侯贵族,有着自己所封土地的使用权,这些诸侯贵族可以再将这些土地分封给自己所管辖内的士大夫,而士大夫又可以将自己所分封的土地再次分封,这样一层一层如同金字塔一样,各阶级分别管理自己下一阶级,并且收税,向上一阶级纳贡。

郡县制:天子拥有全天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那些贵族、士大夫没有使用权,只是帮助天子管理而已,所以这就导致贵族、士大夫、平民几乎没什么区别,面对天子大家的身份都是一样的,都是天子的臣民,所有的管理权都在天子手里。

而这两种制度的冲突,就是取消贵族的权利,而取消贵族权利的表现之一就是姓氏的统一。

对于六朝旧贵族来说,这种制度简直就是对他们的极大侮辱,让他们跟他们眼中的“贱民”同样的身份,这简直是不能容忍的,再加上秦始皇的手段暴戾,引起了各国的不满反抗。在反抗的最后,贵族代表的项羽,和平民代表的刘邦脱颖而出继续厮杀,最终,代表平民的刘邦获胜。

刘邦作为平民的代表,当然是希望不再延续贵族制度,不然自己的出身也会成为后代的诟病,所以姓和氏也就是在汉代完成了真正的合并。

后记

其实在姓氏合并之后,也发生过一些小的改变,比如国君赐姓,还有为了避皇帝的名讳而更改姓氏,再有就是少数民族为了融入中原文化而自己改姓,到了宋代基本所统计的姓氏就跟现在的百家姓一样的了。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