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上海大学2017级毕业生在就业、升学方面捷报频传,多名同学陆续收到华为、拼多多等名企录用offer,录取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名校。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上海大学独特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密不可分。今天,一起来看上海大学如何创新培养,因材施教——
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曾这样阐明他的育人理念:“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钱伟长,上海大学首任校长,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大学继承和弘扬钱伟长教育思想,深入开展一流本科建设,进行以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培养为突破口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
大类招生
实行大类招生,有利于呼应中学的素质教育,有利于统筹兼顾社会、学校、家庭的需求,有利于高校利用多学科的优势,在通识教育的平台上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更高需求。
对于高考生而言,大类招生可以减少志愿填报时的纠结,学生只需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和填报大类即可,至于大类里的各专业情况,可以在进校后的一年时间里慢慢了解。
上海大学率先推行大类招生,将全校60多个本科专业按学科门类等因素分为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理学工学类三个大类。按大类招生入校的新生全部进入社区学院学习和生活,接受为期一年的基础教育和通识培养。学生可在一年的时间内,通过学校提供的各类信息了解各专业的情况,为选择专业做准备。一年后,学生分流到各专业,由各专业学院负责培养和管理,进行后三年通识教育环境下的专业学习。
通识教育
2011年起,上海大学开始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学校构建了由“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和“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等模块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了240门通选课、56门核心通识课和近400门教授领衔的新生研讨课。(数据截至2022年5月)
去年9月,上海大学面向2022级新生的通识课程“体育中国”开讲
2014年,上海大学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用全国首创的“项链模式”率先创设“大国方略”通识课,学校也被誉为“中国系列”思政课的策源地。在2016年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时任校长金东寒院士就“上大经验”作了主题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