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留下人类早期文明蹒跚的脚步,丰富的古文物遗存,记载着龙山文化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神秘的断层。 这里是汉兴之地。汉高祖刘邦在此挥剑断蛇,揭竿而起,逐鹿中原,建立起400年汉室江山。 这里是能源之都。永煤集团、神火集团、裕东电厂三大航母级企业集团坐落境内,龙腾虎跃,成为华东工业重要的能源后方。 这里是面粉之乡。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黄淮冲积平原一望无际的肥沃土壤,使这里成为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2005年,这里又以规模庞大的现代面粉加工业赢得了“中国面粉城”的荣誉。 这里是生态之城。是河南省首家生态市建设试点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认定。
基本信息
中文名:河南永城
北纬:33°42′~34°18′
东经:115°58′~116°39′
平均海拔:33米
永城地理
永城
处在东经115°58′~116°39′,北纬33°42′~34°18′之间,平均海拔33米。市境的北、东、南及西南部分别与安徽省的砀山县、萧县、濉溪县、涡阳县、亳州市毗邻,西部和西北部与河南省的夏邑县缘连。沱河穿过西城区的北部和东城区的南部,芒砀山位于北部的芒山镇境内,主峰海拔高度159米。311国道从中部东西贯穿境内,连霍高速公路、永登高速公路东西贯穿境内。规划中的济祁高速公路邢商永地方铁路已经招标。沱浍河复航工程12.5期间争取开工。全境近似椭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海拔31.9米,除东北有方圆16平方公里的芒砀山群外,大部分为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30C。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7月,河南省永城市辖6街道20镇5乡,732个行政村,3706个自然村。所属乡镇有:芒山镇、酂城镇、高庄镇、十八里镇、薛湖镇、马桥镇、裴桥镇、陈集镇、蒋口镇、太丘镇、李寨镇、顺和镇、苗桥镇、茴村镇、卧龙镇、酂阳镇、马牧镇、龙岗镇、王集镇、刘河镇;双桥乡、条河乡、陈官庄乡、黄口乡、新桥乡。
据2014年7月6日豫民行批〔2014〕30号,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城关镇、演集镇、侯岭乡、城厢乡4乡镇建制,设立沱滨、崇法寺、日月湖、侯岭、雪枫、演集6街道办事处 。
永城历史
永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群聚居,周为犬丘,秦置砀、芒、酂、犬丘四县,春秋时被誉为”膏腴之地”。永城原名马甫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置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先秦
在酂城镇出土的王油坊遗址说明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人在永城居住,并且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渔猎和手工业,这里远古属于龙山文化范围。
大禹定九州,永城属于豫州,商朝这里出现了棘国、攸国两个小国家,周朝这里是宋国的芒邑、砀邑,战国时期属魏国。
秦汉
秦始皇灭魏国后在芒砀山地区设立砀郡,治砀县(今芒山镇),在永城置芒县(今陈集)、酂县(今酂城)、砀县(今芒山),芒、酂二县属泗水郡,砀县属砀郡。
汉朝置酂县、芒县、砀县及敬丘侯国、建成侯国、梁国,东汉有太丘。
魏晋南北朝
三国属魏,置临睢、太丘、建平、酂、砀五县,属魏国谯郡。西晋初,临睢、太丘、建平三县并入酂县,属谯国;砀县并入夏邑属梁郡。东晋初年,属南谯、梁郡,后分别属后赵、前燕及前秦管辖,淝水之战后,重归东晋所辖。南朝宋,酂县属南豫州梁郡;齐,酂县属置临江郡,后废临江郡,重属南豫州。北魏,酂县归谯州临徐郡,后重归徐州梁郡;东魏,县境西南部属南兖州马头郡下邑县,东北部属徐州砀郡砀县;北齐时,境内置安阳县(今芒山镇),砀县并入,属彭城郡。
隋唐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割彭城、睢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隶属谯郡,县址定于马甫城(今永城老城)东北。隋初,复置酂县,属谯郡(今亳州);芒砀山旧治安阳县(今芒山镇),更名砀山县,属梁郡。
唐初,酂县属沛郡;武德四年,因平定王世充,置亳州、宋州,酂县属亳州,砀山县属宋州,武德五年(622年),永城县址移至马甫城;贞观十七年,废谯州,永城属亳州。
五代宋金元
后梁,升砀山县为辉州;后唐,废辉州复置砀山县,属单州,永城、酂两县属亳州。
宋属亳州。
兴定元年,以砀山县河水改道划境不便,改属归德府;金亡,宋取归德府,砀山县随属。兴定五年(1221年)十一月,改永城县为永州,下辖永城、下邑、砀山、酂四县。至元二年(1265年),酂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