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是哪里的(澄海地名大全)

织布

澄海昔年只有土法织布,家家用麻纺线织夏布。至清代末期,开始出现机器织布。澄城人侨商高绳芝从日本神户带来四柱织布机十台及日本女工多名,创办振发布局,建址于后来县人民会堂旁(高氏宅地)。宣统元年(1909年),又从日本购来电动铁布机和花台织布机七十台,并聘日本技师一名,仿造日本柳条纹布,迁址城东大马房,该地后称 “布局巷”,即原澄海县织布厂厂址。此处也称“学头巷”,因地近学宫。

振发布局生产的布匹,澄海人称之为“布局布”和“柳条布”。它质地柔韧,美观耐用,十分受欢迎,产品远销本地及南洋群岛。近城的东湖、信宁、港口等地也相继办起布局。其中,信宁村最多,共十多家,三千五百台织布机。最多的詹姓有织布机九百台。其悦来号后来承接高氏振发布局,成为马房布厂新东家。詹家也置宅于城东,其地在后来的大众戏院对面,与陈崇的“荣禄第”相邻。东湖有两家布厂,不单生意上竞争,其他方面也较劲。其中一人一连生了九个男孩,一人却生了九个女儿,一时传为笑谈。

马房布厂后来搬至中山北路工业区,其地成为邮政局,今已改建成万盛园住宅区。

酿酒

澄城的酒厂,地点在凤岗里,该村王姓人家所办。该厂用大米酿制白酒,为手工操作,规模属中等。新中国成立之后,公私合营,并入澄海酒厂。凤岗里至今有一条路叫“酒厂后”,乃酒厂遗迹。

制糖

澄城有一处地方叫“糖房”,在城北燕祖祠巷附近,近后来的假山后。清代,莲阳建阳乡陈姓人家到此建糖房,采用土法榨糖,并在邻近置房产。其中书斋一座,后来转手卖给刘成利饼店。这座书斋临三川溪,清静典雅,和城南的陈焯刚书屋同样构造。刘成利这座书斋曾由政府安排给杜国庠的家属居住。“文革”后,该书斋产权退回刘成利。

火柴

和后来抽纱成为澄城妇女的主要谋生手段一样,1955年以前,澄城女人的主要工作是进火柴厂做工。包括大量在家贴火柴盒的老人儿童,吃做火柴这碗饭的澄城人,至少有上万人。

永顺厂火柴标

澄海是民国二十年(1933年)开始有火柴厂的。最早创办的是龙田村的永顺火柴厂!在此之前,澄海百姓一直用“火石”来击石取火。清末明初,已有火柴出现,但那是进口的,是番客带回唐山的舶来品,百姓称为“洋火”、“自来火”。那时的火柴,每支长度比较长,也不算安全火柴,因为每支火柴的磷头碰擦硬物,便能起火,这便存在不安全因素。后来,技术作了改进,火柴枝的磷头只有磨擦火柴盒两侧的磷片才能起火,于是成了“安全火柴”。

当时,澄城的火柴厂有五六家,凤岗里王厝祠的启昌火柴厂(耕牛牌)规模较大。城西、城南都有火柴厂。王厝田、五房祠、陈舍埠祠堂,还有郑厝巷的奕秀都做火柴。著名潮剧演员姚璇秋、陈馥闺进潮剧队伍之前,都当过火柴厂女工。

其时,民间用柴草做饭,三餐都要用火柴来起火,故火柴成为日常用品,销量很大。抗战胜利后,火柴业成了发展很快的工业,澄海火柴厂由抗战前的两家发展至l949年的十三家,其中近半在澄城。1951年全县火柴厂十二家。1956年2月,工人机壳厂、启昌火柴厂(厂址均在澄城)、华侨火柴厂(厂址在涂城乡)三家实行公私合营,成立澄海火柴厂,择址于龙田村,后迁址于澄城河东。

自打火机出现后,大柴逐渐消失。澄海现已很难找到。

制烟

清光绪年间,澄城已有一家制烟作坊,规模不大。民国时期,普宁人相继来澄海经营烟丝,澄城城两大石板有一家烟丝厂,出产烟丝出口兼内销。抗战胜利后又生产卷烟。

1951年,澄城五户制烟厂家组成第一烟丝联社,地点仍在大石板。1956年2月,第一烟丝联与东里的第二烟丝联组成公私合营的澄海烟丝厂,址在大石板,工人九十人,仍以手刨生产,年产烟丝一百四十吨。1959年以后,购进上海4.5英尺卷烟机一台,生产卷烟。后因烟叶短缺而停产。1962年8月又复产,是年生产烟丝5. 83吨,白鹅牌、芙蓉牌卷烟11571条。后来,烟厂随着形势而时停时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群众普遍抽过滤嘴香烟,烟丝日渐滞销,澄海烟丝业终于全面停产。

(0)
上一篇 2022年4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3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