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四川石油会战史馆
内江观察 罗尹 唐广 川观新闻记者 刘川 郑志浩 图/视频 唐广
【人物名片】
吴德尧,1933年出生,1954年,本想做电工的他因缘巧合从泸州迈进了隆昌气矿炭黑厂的大门,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炭黑工人。
廖宣州,1937年出生,1965年随四川石油管理局来到红村,是当年威远红村会战队伍中唯一留下来并一直住到现在的老石油人。
两位老人都选择了留守在当年战斗过的土地,一留守就是半个世纪,如今他们用他们亲历的故事来向后辈们讲述老石油人“我为祖国找石油”的初心和使命。
四川石油会战史馆
隆昌气矿纪念馆中的特殊“讲解员”
3月27日,四川石油会战史馆在内江市隆昌市圣灯镇正式开馆,在前来参观的人群中,有一个已到耄耋之年的特殊的“讲解员”,他向前来参观的人群讲起了当年的故事。
“63年前的今天,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那天下午下着毛毛雨,我们正在吃晚饭,做梦都没想到毛主席会来到我们身边,说明党和国家当时对炭黑、油气工业非常重视,我们干活由此更有劲!”吴德尧说。
3
(视频部分素材来自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
吴德尧,1933年出生,1954年,本想做电工的他因缘巧合从泸州迈进了隆昌气矿炭黑厂的大门,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炭黑工人。“那时条件苦啊,工作环境全是黑的,和同事即便面对面讲话都见不到人。”吴德尧说,虽然那天没有亲眼见到毛主席,但是得知此事的他坚定了继续干下去的决心。这一干,就是近30年。
不仅如此,他和老伴符明秀选择住在了圣灯山下,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不到20米的小院里,种上了桂圆树、圈了个池塘养着荷花、地里种着各种蔬菜,老两口在这里已经度过了半个多世纪。“1958年3月27日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我退休了也就想守着这个地方,不想离开,感觉很光荣和归属感。”吴德尧成为了那段岁月的守望者,那段红色记忆深深地刻在心底。
吴德尧和老伴符明秀
“这里的工艺流程原来是这样的,炭黑是经过这几道工序生产出来的……”如今,只要纪念馆有重要活动,吴德尧老人便当起“义务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当年炭黑车间里热火朝天的盛况。
坚守在山顶的唯一老石油人
在离隆昌圣灯镇数十公里的之外的威远县新场镇,位于四川石油大会战指挥部旧址旁的一栋老式房屋里也住着一位耄耋老人。廖宣州,1937年出生,1965年随四川石油管理局来到红村,是当年威远红村会战队伍中唯一留下来并一直住到现在的老石油人。
3
(视频部分素材来自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蜀南气矿)
“我刚来时,除了山下平整好一个空坝子,山上仍是一片荒山,一条路都没有,只有山腰的总机室已经修好,但还没有安装,也是这里的第一幢房子。”今年84岁的廖宣州回忆说,为了少占良田,指挥部决定将领导机关设在山坡上,当地石头多,参加会战的建设者就地取材,炸开岩石用碎石垒房子。
如今的威远红村
在廖宣州的回忆里,会战主要都靠人工劳动,不分白天晚上,没有周末节假日。凿石头、担石灰、平地基……最高峰时达6000多人,有一二十个施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