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要:现代汉语共同语里“港”的基本义是港口,但其本义是与江河湖海相通的河流。该义主要保留在地名中,此类地名主要分布在江浙沪皖鄂湘赣, 这种地理分布古今一致,且与古吴语和古楚语的地域范围吻合。因此,“港” 可能源自古吴语并扩散到古楚语,属吴楚通语而为早期字书所失收。该地名分布的北界为古淮河,这或许可以作为古吴语北界的一条例证。
关键词:地名分布 词义演变 古代方言
壹 引言
随着方言调查的普及和深入, 汉语方言的共时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比之下, 汉语方言的历史研究则相形见绌, 其主要原因是方言历史语料的严重缺乏。以往的方言史研究通常借助于浩瀚史籍中散存的零星资料来考证古代方言的类别、时代和语言特点等。陈寅恪《东晋南朝之吴语》、鲍明炜《六朝金陵吴语辨》就是此类研究的范例。但是, 对于确定古代方言区的边界之类即使现代方言也不易解决的问题 , 就很难寻觅到直接的书证了。这就需要寻求其他途径, 考察方言地名及其分布区域或许就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
地名是为特定地域约定的专有名称。指称自然地貌和乡村聚落的原生地名, 多由当地居民用方言口语命名, 其中使用频率高的某些通名就会形成方言特色。例如, 陕北晋语的“塬、梁、峁” , 华北官话的“崮” , 吴语的“浜、浦、渎、泾” , 闽语的“厝、埔” , 粤语的“涌、滘”等。未经雅化的原生地名往往口耳相传, 世代相因, 因而比普通词语较易保留古音古义。具有方言特色的古代地名通名密集分布的地域 , 应该与古代方言的分布地域大体吻合。据此, 我们或许可以利用某些地名通名的地理分布来探寻古方言区的边界。本文将通过一个实例来作一次尝试。
1999年, 我们到江苏南通地区进行方言调查教学实习, 在作词汇调查时, 一位如皋话发音人告知, 词目“河”有一种方言对应说法是“港”, 义为河流 。但现代汉语共同语里“港” 的基本义是“港口” 而非“河流” , 这一差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 于是对其词义演变、共时地理分布和历史文献作了一番考察, 发现“港”可能是一个源于古吴语的地名通名, 它分布的北部边界大体就是古吴语的北部边界。
贰 “港”的词义演变
《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等辞书中 , “港” 的第一义项均为河流; 但在着力反映当代词语、不拘泥于传统辞书的(现代汉语词典》1973年试用本中, “河流”义已退居第二义项, 1996年修订本又进一步退居第三义项。上述两个版本的“港”字条目如下:
《试用本》: ①港湾:军港、商港、港口、不冻港。②江河的支流 (多用于河流名), 如江山港、常山港(都在浙江省)。③指香港:港币。
《修订本》: ①港湾: 军港、港口、不冻港。②航空港: 飞机离港。③江河的支流 (多用于河流名), 如江山港、常山港 (都在浙江)。④指香港: 港币、港澳同胞。⑤形容具有香港地方的特色: 打扮得真港、她这一身儿才港呢!
显而易见, 从《辞海》、《辞海》到《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 , 再到修订本, “港”的河流义正在迅速衰退。今天, 该义项虽然还保留在词典中, 但在实际使用中已鲜为人知。例如, 1988年原苏州地区沙洲县改为张家港市。张家港之名, 本来是先有河, 然后成集市, 最后建港口, 这在《沙洲县地名录》 (1982)中有明确记载: “相传为咸丰七年前后为农田排灌, 在香山与镇山之间, 由南向北开掘一条潮港, 引水往南套河入江。因所经之地大部为张家埭张姓财主之田地, 故取名张家港。日后在张家港与南套河相接处渐成集市, 亦得名张家港。现张家港已为‘上海港务局张家港装卸区’的简称。该港口1968年2月施工兴建,1970年10月竣工。港口水位较深, 可停靠万吨巨轮,年吞吐量超过百万吨。” 目前, 即使在苏州地区, 由于口语中“港”已不用于河流义, 一般人都以为张家港得名于港口, 很少有人知道还有条张家港河, 更不知河名早于港口名。张家港(河)1958年整治、开挖后与另外两条河连通成为新张家港 (河) , 从沙洲经江阴、常熟、太仓, 流往上海。然而, 1983年出版的《常熟市地名录》也误认为该河“自沙洲县长江口张家港通往上海, 以港口名得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