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曲大师菲利普·格拉斯崛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彼时的现代作曲方向有两大主流,一是沿着勋伯格的颠覆道路发展而来的序列音乐和整体序列音乐;一是约翰·凯奇(John Cage)融合禅学发明出的机遇音乐。
然而这两种音乐却并未受到普通听众的欢迎,因为打破了调性的传统结构后,音乐显得极为艰涩难懂,不容易哼唱,也很难直入听者的内心,许多作品乍听下来如坠雾里,不知所云。与此同时,前卫实验音乐(以电子音乐为代表)与以摇滚乐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却迎来蓬勃发展的时期。
格拉斯在七十年代发展出的极简主义音乐风格,重新回归调性,但不具有传统古典音乐的复杂结构,而是由数个单纯组合的旋律一直重复演变,并在声效上做细微处理,强弱之间缓慢过渡,产生出让人印象深刻的迷幻感,这种风格正好介于无调性音乐与流行乐之间。
菲利普·格拉斯
1975年,格拉斯创作出第一部电影配乐《北极星》(North Star),并首次尝试在配乐中运用极简主义法则。不过,他真正开始受到世界影坛的,一直要到八十年代与导演戈弗雷·里吉欧合作,他为后者的《生命三部曲》创作了音乐。
里吉欧一生致力于对环境、街头帮派青年、穷者、社区的服务与奉献。而他拍摄的《生命三部曲》则旨在以视觉与声响的创作形式去记录当代世界对环境深具毁灭性的冲击过程。《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变形生活》(Powaqqatsi)和《战争生活》(Naqoyqatsi)构成了一幅直指人类生存的画卷。
格拉斯的音乐比影片本身更有名,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格拉斯让古典乐、圣乐、福音、电子合成乐彼此之间不着痕迹的展开旋律特质的互换与互动。象征尖端科技化的电子合成乐感染了象征原始自然环境的古典乐,电子合成乐的旋律脉动感与古典乐肃穆的情怀在不协调的旋律空间里较劲,充满神经质的情绪波涛翻搅着圣洁隆重的乐章,美丽的音乐不时蒙上晦暗的阴影,格拉斯的音乐创作将人类错综复杂的心理全都写在了五线谱上。
《战争生活》海报
与早期的《北极星》相比,《生命三部曲》的旋律特征更加清晰,并且,在其中的很多乐段都可以听到格拉斯将古典音乐和传统电影音乐的一些细小元素套进了极简主义的外壳里,比如对铜管的运用,以及更加富有质感的人声吟唱,在某些乐段还可以听到管弦乐的传统演进方式。
这一时期的格拉斯尤其喜爱为那些环境主义题材影片谱写音乐。到了1992年,他为《自然与动物:生命》(Anima Mundi)所做的配乐,已经越来越像“电影音乐”了。
早期的格拉斯在创作电影音乐时,主要利用短小单薄的音乐元素进行无限重复,单纯的电子音效在简单的重复中是冰冷艰涩的。到了《自然与动物:生命》,虽然依然充斥着循环往复的结构,但作为个体单位,那些被用来循环的音乐元素明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它们不但具有更长的独立演进时值,而且在配器方面更加丰富多样,旋律本身也显得色彩明朗,聆听度较高。
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格拉斯找到了电影音乐与极简主义风格的平衡之道。即用配器丰富、时值较长、旋律特征明显的乐句作为单位来进行循环往复的演进。这与极简主义的原教旨风格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离。
纵观格拉斯早期的作品,通常使用短小动机作为循环单位,并且,这些短小动机内部也是重复的。也就是说,极简主义的原教旨是用大循环套小循环,在无休止的循环中层层推进,从而形成一种令人眩晕的音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