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九是多少厘米(1尺九寸是多少厘米)

编者语:

什么是中国的美?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有着美的传承,又都演绎出那个时代的风景,如今当代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创造一种属于中国的美?

善稼的周人制定了礼乐秩序,像禾苗上的风,历经世代变迁,始终影响了中国人的品格与生活。在礼乐的风景中,天和人,人和物,都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之美!

礼乐之美,带着大自然的意与息,藏在与我们日常相处的器物与生活里。器物之中,藏着生命,藏着文化,也藏着变迁。在岁月中,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着,而生活的美,藏于器物之中,更存在于我们和它们的各种纠葛中。

难道我们的美就随着那些器物消失埋葬?或者摆放在那些布满灰尘的博物馆展台之上?亦或是将那些美变成一个个孤立的“文化符号”,就那么贴在我们生活中的器物上?所有的文化符号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的过程很重要,它们的来龙去脉构成了一整张完整的文化图示,带着华夏的底色,以中国之美编织而成……

也许,厘清了这些,我们才能把握未来的方向,去创造一个属于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礼乐风景”吧!

特别感谢@路广 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精彩分享!

华夏文明的底色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礼记·表记·子曰》

夏商周三代更替,都改服色,奉正朔。以上三段文字被后世称之为“三统”,是对上三代社会生存状态的总结。华夏文明的底色,就是“夏商周”三代奠定的,以后的灿烂都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文明的土壤,是基础。其他文明的影响,就像是撒到这片土壤里的种子,它们生根发芽,也混杂在“原生植物”体系里。夏代的质朴,殷商的神巫,周代的礼乐,良莠混杂,甚至到现在还掺杂在我们社会生活之中。比如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儿童失踪”,有人说就是“殷商建筑杀人祭祀祈求平安”的流毒,有些人把这种恶俗叫做“打生桩”。所以孔子推崇周人的礼乐文明,说: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自从大禹治水,堪定九州以后,中原各个部族都称“诸夏”,商人和周人都是“诸夏”之一,因此,后来我们都称自己为“华夏民族”,华和花相通,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其实,每一朵花都应该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自由的生活状态。

有句俗语,叫做“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从原始社会开始,以血缘为纽带的部族和部族联盟开始逐步走向国家化的治理体制,其实从一开始就是“选贤任能”的,比如传说中的尧传位给舜,舜再传位给禹。因为一大群人总不能跟着几个傻子瞎跑,否则是分分钟灭族了!开始是在血亲宗族内部选拔,随着发展,必然演变为全社会的选拔。比如开始还是从贵族内部“举孝廉”、“举秀才”,到后来开始的科举考试,再到现代的学校培养、学校考试和社会考试。

这种发展状态跟有些成功的家族企业差不多,一开始都是亲戚,后来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完全靠亲戚是不行了,于是引进职业经理人,进而搞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让管理层持股,再后来上市发行股票,于是企业变成了一个社会性的机构。随着规模扩大,企业必然越来越社会化,于是“企业文化”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甚至变得特别迫切!以局部比之全局,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精神文明的建设是潜在的“基石”!

我们说周武革命,分封诸侯,周公制礼作乐,目的是在重塑国家“精神”。姜太公被封在齐国,而周公被封在鲁国,由于周公需要辅佐周王,就派他的嫡长子伯禽到鲁国。史记记载,姜子牙在去齐地的路上,慢慢腾腾地不着急,有“逆旅之人”问他,你们这是要去哪?太公回答说:去到新的封地建国。那人说,时机难遇而易失,换句话说,就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姜太公一听,立马抖擞精神,日夜兼程,很快赶到营丘,齐国很快建立起来了。五个月后,姜太公回报周公说,我们齐国建好了。周公就问,怎么这么快,太公说,我们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广开鱼盐之利(简其礼、从其俗,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周公的长子伯禽却迟迟不来汇报,三年后,伯禽才来汇报说,鲁国建好了。周公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来?伯禽说,我们到了鲁地,“易其俗、革其礼”,教化人民。移风易俗这个成语就打这儿来的。所以周公就说,将来齐国是一个经济强国,鲁国是个礼乐之邦,恐怕以后鲁国的子孙要受制于齐国了。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9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