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湖北首届艺术人才“江花杯”大赛上,一位淳朴、内秀、不善言辞的青年女长笛手一举夺取了大赛金奖,站上了最高领奖台,她就是湖北交响乐团玉林籍青年女长笛演奏家郭晓燕。
最近郭晓燕回乡省亲,在花园酒店得到了素来与文艺体育界人士有着不解之缘的陈书云先生热情款待,笔者应邀位列其中,有幸认识和聆听了郭晓燕的 精妙笛艺,席间她即兴演奏了一首“梁山伯与祝英台”笛声悠扬緾绵,其音色温润而不造作,深切而不张扬,精致而不浮华,让人有一种小酌几杯之后的陶醉感。深 情的演奏,优雅的气质,一丝一毫,无不让人感到她对音乐的认真,执着与投入,指尖在键上起落,每一次触键,每一个气息,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句,每一个长 音都十分美妙,从她手中的长笛流出来的音符可谓沁人心脾。
辗转南宁 寻师学艺
1976年,郭晓燕生于广西玉林市城区的一个淳朴的普通工人家庭,母亲能歌善舞,父亲喜欢吹拉弹唱,也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中,幼年的晓燕也 对音乐充满了热爱,6岁开始学小提琴,后来被一位老师发现,认为晓燕的嘴唇和口形非常适合吹长笛和竹笛,要是让名师点授,日后必成正果。就这样8岁的晓燕 改学长笛,在朋友的指点下,父亲带着晓燕直奔南宁,辗转了很多朋友,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了广西艺术学院长笛教授王希平。由于王希平老师日常工作较忙,学 生也不少,当时王希平老师也在犹豫是否收下晓燕作为弟子。因为从一个小苗子培养到一名成熟的长笛演奏者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小晓燕对学长笛表现出极大 热情打动了王希平老师。最终如愿成为了王希平老师的入室第子。从此晓燕便利用课余及寒暑假,穿梭于玉林南宁之间,在奔走中学习长笛,可以说父亲每个月的工 资,基本都会投入到小燕学长笛的花费中。从指法训练、长音练习、连音练习、吐音练习等等,一练就是两年多。说起儿时习艺的经历,郭晓燕的话中洋溢着对长笛 的喜爱之情及对启蒙恩师王希平老师和父母的感恩之情。
经过几年的艰辛苦练,1987年,11岁的郭晓燕考入了广西艺术学院附中,师从启蒙恩师王希平老师。在她看来,是王希平老师手把手将她带入了 长笛艺术的大门,为她奠定了扎实基础的同时也为她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指明了前进方向。王希平老师对她在长笛演奏基础方面的要求是非常严格且严谨的,随着学 习的进度加深,在涉及到乐器情感的理解时,王希平老师的教学方式变得非常开放,让她自己去思考、去理解,而不是告诉她某首乐曲要表现什么,该如何表现,这 样的教育方式为她长笛演奏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此外,王希平老师待晓燕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因父母不在身边,常把晓燕留在家中看着她练笛,在教授笛 艺的同时,也教育她做人与生活的道理,可以说对晓燕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王希平老师悉心指导下的8年中,晓燕获得了系统、正规、严格的长笛训练,在 基本方法和技能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功底。勤学善学,锐意进取的晓燕用三年时间完成了附中六年的课程,在附中高中期间便开始系统学习大学课程。在积淀技术与底 蕴的同时,超前挖掘自已的潜能。
心在笛上 拼博奋进
1993年,郭晓燕以绝对的优异成绩考入武汉音乐学院大学部管弦系长笛演奏本科,师从长笛演奏家徐戈教授。徐戈老师结合晓燕的个人条件与水 平,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她的优势并且指导她关于技巧方面的问题,巩固强化她的基础,也针对她的不足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与提高,让学生在体会乐曲情感上下功 夫,注重培养每名学生的个性,徐戈老师这种新颖的教学思路和认真、细致、严谨的教学态度令晓燕受益匪浅。
在学习上晓燕是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跟随徐戈学习笛艺期间她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相当严格,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座右铭时刻 激励自己,常常天刚亮,同学们还在熟睡时便来到学校湖边,对着一池湖水苦练长笛,吹到嘴唇麻木,口劲酸痛才罢手。除研习长笛艺外,坚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艺术理论课程。哓燕认为,演奏长笛不是仅仅学习吹秦技巧,功夫在诗外,内在的文化修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音乐、处理音乐。
此外,她积极参加校园内外的各种音 乐实践活动,参加交响乐、室内乐、重奏组合等排练演出,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不断打磨自己,另一方面通过舞台实践充实自己,为自己寻找锻炼成长的机会。心手相 映,笛人合一,是郭晓燕追求艺术的高远境界。她的心只在长笛上,别无杂念,她就是在这样单纯的金属管子中演奏着自己的艺术人生,在长笛这个专业里,她驰骋 着独特的生命理想。音乐、人文、百科、涉猎广泛,坚忍不拔,因为“功夫在诗外”的哲理已经深刻地印在她心里。她的老师、同学朋友这样评价她对音乐的赤诚 ——心在笛上,因为她敬畏艺术执着艺术;心在笛上,因为她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由于专业成绩突出,每年均被学院评为优秀学生,优秀团员,并获音乐学院全额奖 学金。大三期间还被学校指派担任附中长笛专业教学任务。成绩的背后是她默默无闻的努力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