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记载清朝史事的纪传体史书。赵尔巽主编。共五百二十九卷(原本为五百三十六卷)。计本纪二十五卷,共十二帝;志一百三十五卷,共十六类,其中《交通志》、《邦交志》为前史所无;表五十三卷,共十类;传三百一十六卷,《畴人》、《藩部》、《属国》三传为新创。1914年,民国特设清史馆编修该书,至1927年基本完成。先后参与其事的有柯绍忞、王树燮、吴廷燮、缪荃孙、夏孙桐、主梁等百亲人。该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按传统史书体裁,详细叙述了清代的人物、史事及典章制度,是一部较重要的大型清史著作。但同时,该书又是一部存在众多谬误和缺陷的史书。编纂者多系清朝遗老,顽固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上,对其统治大加褒杨,而对反清人物、史事则一概加以贬斥;编纂者来不及直接利用清宫中的大量档案,致使该书价值有所降低;该书未经复审核定便仓促成书,史实、人物、时间、地点多有错漏。由于该书付印时只为“初稿”,亦称“未定稿”,加之差谬时见,因此未能做为正史得到当时官方的承认。
《清史稿》在版本上有“关内本”及“关外本”之分。1928年该书刊印时,共印一千一百部,其中七百部存留北京,称为“关内本”。另四百部由金梁携往东北发行,内容中增加了康有为传、张勋传、张彪附传,并附有金梁的《校勘记》。该本称为“关外一次本”。后经再版,撤销了张彪附传,新增陈黉举、朱筠、翁方纲三传,其他门类也略有抽改,此本称为“关外二次本”。1976年中华书局校点本是以“关外二次本”为底本出版的。对三个版本的互异之处均有附注,并录出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