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和雷军赌局有结果了:他们都输了!
作者:水木然
还记得董明珠和雷军在2014年打的一个赌吗?双方互相不服,当时“格力”属于强势,小米属于“得势”,双方各自坚持自己模式,互不相让。如今仅仅过去一年,结果即见分晓:格力和小米的业绩双双下滑!这场赌局可谓两败俱伤。
先来看看小米的近况
作为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创业公司,小米的估值曾高达450亿美元。小米曾将2015年的销售目标定为1亿部。而2015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发货量首次下滑,出货量为1850万台。
在2014年的小米粉丝节上,雷军意气风发,号称今年要卖出1亿部手机。后来发现有点高了,于是将年度目标调整为8000万部。如今8000万销售目标也非常难实现。
最初小米凭借营销模式赢得了关注度,如今小米“营销神功”的光环正在褪去,不得不直面市场竞争。但由于产品本身缺乏附加值,再加上竞争对手的纷纷效仿,小米的先发优势逐渐丧失,致使其450亿美元的估值遭到了质疑。
小米模式可以总结为:饥饿营销+炒作宣传+低端门槛较低,抄袭者众多。据媒体报道,以“抄小道”起家的小米手机,正在被60几家同种性质的公司在“抄后路”,而小米还没有反抄袭策略。
的确: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抄袭,抄袭是抄袭者的墓志铭!
小米的销售模式已经众所周知,与其说小米是“互联网+手机”模式的开拓者,不如说小米是第一个享受“电商渠道”红利的企业。就像联想CEO杨元庆曾经所说,“我们的销售方式那么传统,从分销商、代理商、零售商,再到用户,手机渠道,40%多的利润费用被瓜分,而小米们没有这些,我们怎么跟它竞争?”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电商渠道”的红利已不在。常言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一个企业到底有没有战斗力,必须赤膊杀敌、冲锋陷阵的时候才看的出来!
由于小米缺少线下直销店支撑,一般在4级以下城市,几乎没有维修点能够处理。当用户需要到营业厅来反映问题,需要由营业厅再送到地级城市(三、四级城市)售后的检查,如果要返厂,一般也需要至少10天左右。而农村用户不像城里人每人拥有多部手机,这个等待时间确实有点长。
因此,小米知名度和关注度做到了极致,但是用户体验感受仍然非常缺憾。这使他很难追的上苹果或者三星。独特的“渠道模式”曾经是小米的法宝,如今也成了小米的死穴。这叫:成于渠道,敗于渠道。
曾经“高高在上”的小米如今开始“磕磕绊绊”。
另外,小米虽然在中国家喻户晓,那是因为中国不够重视专利。而在整个欧洲,看不到一部小米手机,因为专利问题使小米根本无法进入欧洲市场!
正是专利问题,小米在2014年刚进入印度时,就受到了来自爱立信的专利诉讼。CNBC也曾报道中指出,“在美国市场,除了专利,小米还要小心它和苹果手机极为类似的设计,这都可能给它带来麻烦。”真是:成于抄袭,敗于抄袭。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死对头华为,却逆势飞扬。2015年第三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为1850万部,而华为是2740万部!并且华为同比暴增81%。这一减一增,将小米与华为的距离甩开了,一向沉默内敛的华为,厚积薄发,每一步都走的很踏实。
再来看看赌局的另一头——格力
格力电器2015年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23%,这个下降程度显然不能只归结于经济形势,格力遭遇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2012年,格力电器顺利实现了千亿元营销目标。随后董明珠提出:“格力未来5年每年按200亿元的增长速度,可以实现2000亿元。”2013年格力当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200.30亿元;2014年格力大打价格战,全年实现总营收1400.05亿元。
直至如今业绩下滑情况凸显,董明珠才坦承:要完成1600亿元的既定目标有点吃力。事实上,早在2014年6月举行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就将2015年定为了格力电器的休整年。
《通信信息报》刊文指出:格力对电商渠道的不重视是其销售量和销售额双双下滑的重要原因。
新浪财经发文认为:格力错失了智能家居的转型时机。早在2012年末,家电行业已然成为夕阳行业,在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董明珠仍然提出要将格力做到2000亿元。强于开拓市场、打造线下渠道,使得董明珠沉浸过去的成功之中。
水木然点评:早在2014年其他家电巨头纷纷转型,比如海尔最新定位就是“互联工厂”和“创客工厂”,由“大企业”向“大平台”去转变。而格力却选择了继续加码投入传统渠道,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