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
(1216~1274) 元代前期著名政治家。字仲晦,初名侃。邢州(今河北邢台)人。邢州在1220年即归蒙古政权统治,刘侃十七岁时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1238年,辞去吏职,先入全真道,后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1242年,他受到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的赏识,被推荐入藩王忽必烈(即元世祖忽必烈)的幕府。子聪博学多能,善于出谋划策,深受忽必烈重视,时年二十七岁。
1250年,他向忽必烈上万言策,提出:“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主张改革当时的弊政,建立制度。如定百官爵禄,减赋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等。他的主张对于忽必烈采用“汉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1253年,从忽必烈出征云南。1259年,又从征鄂州(今湖北武昌)。1260年,忽必烈称帝,命子聪制定各项制度,如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建元中统等。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命子聪还俗,复刘氏姓,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知枢密院事。至元六年,订立朝仪。至元八年,忽必烈以大元为国号,也出于刘秉忠的建议。
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以忽必烈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将营帐移到金莲川,并在1256年命他在当地建立一座新城。1258年,新城建成,定名开平,忽必烈称帝后改为上都。至元三年,刘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在刘秉忠和张柔、段桢等主持下,进展很快。至元九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命名新都为大都。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同年八月,刘秉忠去世。
刘秉忠长于诗词,沉郁豪迈,在元代文学中别具一格。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藏春集》六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