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拟行路难十八首选四 鲍照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①

  千斫复万镂,

  上刻秦女携手仙。②

  承君清夜之欢娱,

  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③

  内含麝芬之紫烟。④

  如今君心一朝异,

  对此长叹终百年。

  【作者】

  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一直

  不得意。曾做过宋临川王刘义庆、始兴王刘浚的侍郎,及临川王刘子顼的前参

  军,掌书记。后死于乱军中。诗文俱佳,七言乐府尤受后世推重。有《鲍参军

  集》十卷传世。

  【注释】

  ①博山:香炉名,形状象海中的博山。 ②秦女携手仙:指弄玉和萧史。相传

  弄玉是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嫁给箫史,夫妇骑龙凤飞升而去。这里有意以仙

  侣携手和情人变心相比照。  ③此句言香炉在烛前光彩炫耀,有如龙鳞。

  ④此句言炉内烧麝香。

  【品评】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

  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第二首,设为闺怨,叹人心易变。

  诗人采用以物写人和“睹物生情”的手法来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诗中描

  写一位被遗弃的美女,孤独地注视着香炉,往事就象缕缕青烟,浮现在她眼前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把重点放在“物”——香炉上,工笔重彩,精心描

  画。这只香炉是京师名匠制成,上面雕刻着一对恩爱的仙人携手跨凤图。这只

  象征着爱情和幸福的香炉曾伴随她度过美好时光。 接下去, 笔调陡然一变: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曾几何时,丈夫变心了,她只好对着

  这只被闲置的香炉低嘘长叹……。这明明是一首弃妇诗,却从香炉着墨;明明

  是写人,却不惜笔墨去写物。诗人用那只精美的香炉来象征女主人公,香炉的

  始爱终弃也象征着女主人公不幸的命运。

  诗歌的情调婉转而深沉。女主人公虽然怨情郁结,却只是对炉孤坐,徐徐

  “长叹”,并无激愤之语,然而凄楚之情溢于纸面。

  泻水置平地,①

  各自东西南北流。②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觉,

  举杯断绝歌路难。③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④

  【注释】

  ①泻:倾也。 ②首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不齐。 ③这

  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④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

  “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品评】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

  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的十八首中的第四首。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

  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

  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

  “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

  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

  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

  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

  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

  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

  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

  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飞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

  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对案不能食,①

  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能几时?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24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