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底,已经被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晚期肾癌治疗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有索拉非尼(多吉美?)和舒尼替尼(索坦?),在药物分类上它们同为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这2个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上市,为晚期肾癌患者带来了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患者较常见的毒副反应包括手足皮肤反应、腹泻、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所引起的相关毒副反应绝大多数为轻度至中度,只有极少数患者的毒副反应为重度,需要先停止应用靶向治疗药物,并积极进行相应的处理。现将这2个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临床应用中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措施进行简要介绍。
1.皮肤的毒副反应
皮肤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0%~70%,包括:手足综合征;皮疹、脱屑、瘙痒;脱发、皮肤干燥、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皮肤或毛发褪色、痤疮、毛囊炎、湿疹、荨麻疹等。严重的皮肤病变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难以继续接受药物治疗,因此需采取适当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以减少皮肤副反应的发生。
(1)手足综合征 患者用药2~4周后手掌和足底部位出现对称性均匀红斑,疼痛、肿胀,常伴有感觉异常(针刺感或热敏感),红斑部位常伴有过度角化、皮肤剥脱和疼痛,严重时患者可导致行走障碍。手足综合征通常在用药后2周时最为严重,此后会逐渐减轻,疼痛感一般在治疗至第6~7周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发生率也随之降低。
推荐患者在应用这2种药物前预防性使用润肤液,保持皮肤湿润。此外,对治疗前已经存在的皮肤疾病如手、足皮癣等应积极治疗,否则应用靶向治疗药物后皮肤损害有可能加重。手足综合症按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3级,1级手足综合症患者可继续采用原用药剂量,同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加强皮肤护理,尽量将病变皮肤暴露以减少出汗,避免继发感染,穿柔软的衣服和鞋以减少对皮损的摩擦、挤压,局部应用含尿素和皮质类固醇成分的润肤霜或润滑液保护病变皮肤。患者出现2~3级毒副反应时(整个足底皮肤红斑和脱屑、疼痛、皮肤功能障碍)需要减少靶向治疗用药量或停药,待症状缓解后逐渐恢复至正常用药剂量。
(2)皮疹、瘙痒、皮肤干燥 常发生在患者面部、颈部、上部肢体等,皮疹常呈剂量依赖性,停药后迅速消退,有些患者减药后再次用药不再出现皮疹,因此一般不需要治疗。发生2~3级副反应的患者可局部清洗,润肤霜保护病变皮肤,避免日晒,穿宽松合体的衣服以减少摩擦病灶。口服抗组胺药物,若局部皮疹感染可应用抗生素治疗。瘙痒可应用炉甘石洗剂、氧化锌等药物治疗。
(3)毛发褪色、脱发 多发生在治疗5~6周时,停药2~3周后逐渐恢复,一般不需调整药物剂量。
开始治疗前,剪短头发,避免用力梳理;洗头时动作要轻柔,使用含蛋白质的软性洗发剂,洗后头发宜自然风干避免日晒;避免烫发;可口服维生素E等;试用毛发营养剂均匀地涂在头皮上,以减少脱发。
2.心血管系统的毒副反应
(1)高血压 血压升高是靶向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副反应之一,发生率为15%~28%。可发生在治疗过程的任何时间,一般多见于治疗后3~4周。
接受治疗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特别是在治疗的最初6周内。血压升高多为没有明显症状的轻/中度升高,一般不需处理;血压升高明显(患者血压≥160/100mmHg)或出现相应症状(头痛、头晕眼花等)的患者需要进行降压治疗。最好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进行降压治疗,避免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应用降压药物效果差或出现高血压危象的患者需暂时停药直至血压恢复正常,必要时请心内科医师指导治疗并考虑永久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