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也是优势 科学家用纳米碳管建「防偷窥」加密装置

全球最大半导体生产商英特尔(Intel)创办人之一摩尔(Gordon E. Moore),曾在1965年的文章中描述一个现象︰积体电路(或者说处理器)中的电晶体数量,每24个月便会翻倍。后来这个现象被称为「摩尔定律」,更成为半导体工业的指标,定律维持了足足50年。

其中一个原因,是随着技术发展,电晶体变得越来越小,造价也相应下降,使厂商能把更多电晶体放进处理器内。但当电晶体缩小时,现时使用的硅电晶体也快将遇到瓶颈位,无快把体积进一步下降。

纳米碳管

纳米碳管(Carbon Nanotube)是一种管状的碳分子,直径可以小至1纳米(10−9米),并且有很多罕有的特性,因此潜在应用价值甚高。例如在半导体工业中,纳米碳管可取代硅用来製作电晶体,以解决电力损耗等缩小製程时会遇到的问题。

Image Credit: von Schwarzm, GNU FDL

与此同时,纳米碳管电晶体的製作过程有两个问题︰导电及半导电的纳米碳管会随机地混在一起,而且难以精确控制其位置。但一个主要来自IBM的研究小组,把纳米碳管这个特性转化成加密上的优势,製作出难以破解的加密装置。

生产「乱数」来加密

首先,这些科学家製作了一个装置,把随机混在一起的纳米碳管转化成数字,这个数字可以用作加密中必须的密匙。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可以理解成有2560个「闸」,而纳米碳管会随机把这些闸「打开」或「关上」——研究人员可以调校整体的开关比率,但不能控制每个「闸」的状态。

而每个打开或关上的「闸」均对应着「0」或「1」,从而转化成一个2560位元长的乱数。更特别的是,由于纳米碳管还有导电及半导电的状态,实际上科学家可以把结果转化成由「0」、「1」及「2」组成的字串——比起常用的二进制,使用三进制能製作更长的密匙。

然后研究小组把2560位元的数字分成40部份,每部份是个64位元的密匙。在99.7%的情况下,当中两个密匙均有最少一半的位元有别。小组透过统计分析,确认每串数字中任何位元跟附近的位元并没有任何关係,这40串数字亦通过标準技术研究所(NIST)的随机性测试。

换言之,这方法产生的数字没有任何可猜测的规律,适合用作加密的密匙。

无法偷窥的系统

一个好的加密系统,除了密匙需要随机生成,以免被人猜中之外,还需要避免密匙外洩。即使把全个硬碟加密,黑客仍有可能透过取得记忆体来获得密匙(称为cold boot attack),极重要的电脑系统还需要预防这类攻击。

上述纳米碳管装置的另一好处,就是能避免被黑客複製系统状态,从而阻止别人窥探密匙。由于纳米碳管会随机分布,其状态无法重现,要取得装置上的密匙,必须拍下装置的高解像度照片,例如使用电子显微镜。但这个过程会破坏纳米碳管的分布,仍然无法得悉其状态,也就无法取得密匙。

论文最后指出,实验结果显示纳米碳管有望用来製作廉价并难以伪冒的加密装置,成为未来加密系统的新配件。虽然目前一切言之尚早,在加密技术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可以预计这类新式加密装置未来将会进入各种电子产品。

Physically unclonable cryptographic primitives using self-assembled carbon nanotubes (Zhaoying Hu et al. 2016) On-chip random key generation done using carbon nanotubes (Ars Technica) Researchers close the final loophole in device encryption with the power of nanotubes (Digital Trends)

(0)
上一篇 2022年4月7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