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年号称雾都的伦敦后来是怎么治理的
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20世纪50年代最为严重,“雾日”(即指视域不超过1000米的天数)一年里平均多达50天左右。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的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
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2. 伦敦如何治理雾霾
1、《清洁空气法》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
2、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
3、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
4、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5、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
(2)伦敦如何甩掉雾都的帽子扩展阅读
1、雾霾天气少开窗,但别把窗子关得太严,短时间开窗换气。
2、外出戴口罩,在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出门;
3、多喝茶,适量补充维生素D,饮食清淡多喝水,多吃蔬菜;补钙、补维D,多吃豆腐、雪梨等。
4、开车注意车速
5、避免雾天锻炼,出门时佩戴专门防霾的PM2.5口罩、防霾鼻罩。
6、尽量远离马路。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车进入市区这些时间段,污染物浓度最高。
3. 伦敦是怎么抛掉雾都帽子的
把工厂迁出伦敦,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绿化的建设,提升工厂的排污标准,开发排污技术
4. 伦敦的雾为何不易消散
这个问题多发生于冬季。首先,伦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多雨,这为雾的发生提供了水分条件。其位于西风带,常年盛行从大西洋吹往欧洲大陆的西风。多余的的气候也使得其光照较少,大雾较难驱散。
当时 还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所以空气中颗粒物较多。因此为“雾都”
5. 伦敦是怎样摘掉“雾都”帽子的
环境保护 好。天气变好了。雾霾少了。望采纳
6. 伦敦是如何治理雾霾的
如何 治理 并不是问题,伦敦是不知道污染的厉害, 当下的中国 早就有前车之鉴,13亿人大国就算 自己想 也有很多 好的治理的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 转型工业和经济增长 的 矛盾。要治理 一定会 影响 经济。 还有就是 利益集团不是好惹的。
7. 伦敦摘掉雾都的帽子采取了什么措施
伦敦, 人们就会把“雾都”的称号与它相连。的确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 伦敦称为雾都是世人共知的。 伦敦烟雾缭绕, 迷茫一片。尽管街头路灯明亮, 但能见度仍然很差, 看不清10米以外的东西。在人们的眼前总感到模模糊糊。
8. 以史为鉴,英国是怎么摆脱“雾都”之名
这两天,北京头一次发布雾霾红色预警。停工的停工、停课的停课,再加上限号,北京已被大霾封城。这也让北京几乎接过了“雾都”的名号。伦敦“雾都”之名由来已久,但最著名的要数1952年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陆续又有8000人死亡。
雾都伦敦
其实伦敦雾霾问题存在已久,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和中心,随着英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使得伦敦大气污染愈演愈烈。形成伦敦烟雾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
雾霾也经常作为一种伦敦的标志出现在文学家和画家的作品中。法国画家莫奈在1870年左右专门跑到伦敦看雾,如果哪天天气好,莫奈还会特别失望:“我所有的画布都好像要空白一片了。”现在,莫奈的作品也成为19世纪后期伦敦空气污染的最直观历史档案。
莫奈·雾中的伦敦国会大厦
“伦敦烟雾事件”像一记重锤,使得英国人痛下决心开始整顿空气污染,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该法提出禁止黑烟排放、升高烟囱高度、建立无烟区等措施,并且涉及控制机动车数量、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同时,清洁空气委员会成立,负责监督空气污染的改善情况,提出由地方政府负责划定烟尘控制区,改造家用壁炉,更换燃料,禁止黑烟排放等措施。到1975年,伦敦的雾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雾都已经名不副实。
可惜伦敦的抗雾斗争并没有到此结束。80年代后,伦敦的汽车数量激增,当时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244万辆,交通堵塞情况严重。自1981年以来,伦敦乘汽车外出的数量增长了20%,占所有上班行程的43%,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对抗这种由汽车带来的空气污染。
首先,是控制车辆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此前英国民众的强烈抗议曾强烈抗议过汽车尾气中的铅成分,铅一旦吸入人体后就无法排出,会严重影响后代智力。在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之后,人们发现汽车排放的其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等也极为有害,它们被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会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从1993年1月开始,英国强制所有在国境内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对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氢化物等成分进行严格控制,并在汽车年检中检测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是否达标。
其次,通过交通拥堵费和发展公共交通来限制私家车流量。自2003年2月起,伦敦市政府规定,收费区域为伦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区域(现在已扩展到了22平方公里),从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点至下午6点在收费区域内行驶,需要缴纳拥堵费。拥堵费在过去10年有所增长,目前已从最初每天5英镑上涨至11.5英镑。随后,伦敦市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研究表明,该措施减少了收费区域内26%的交通拥堵。区域内行驶速度增加了5-10公里/小时;2003—2006年,该措施减少了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NOX)、PM10和CO2污染物浓度分别为17%、24%和3%。伦敦市市长鲍里斯计划到2023年把伦敦私车流量减少9%。与此同时,伦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市民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并计划修建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鲍里斯市长本人也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宣布,2016年将研究试点征收拥堵费,再一次引发人们的热议。不知北京收取交通拥堵费效果会如何?
此外,伦敦政府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区政策。在低污染排放区内行驶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否则将会被征收费用。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加快污染严重车辆的更换速度,促进老旧车辆加装减排装置,降低车辆的污染排放,使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研究结果表明,与低污染排放区以外的区域相比,该措施的执行使得PM10污染浓度下降了约2.46%到3.07%。而且,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也强调,未来会通过不断提升低排放区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机动车排污的控制。
政府还陆续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环境法》(1995年)、《国家空气质量战略》(1997年)、《大伦敦政府法》(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1999年)。这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对其他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以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从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
政府还将各种空气监测信息均向外开放,英国公民可援引《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环保机构索取相关数据,不得被拒绝,全民监督。主流媒体也会大力抨击政府的失误。
另外,还通过大城市周边的“新城”建设,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1945年,英国启动政府主导的新城建设运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建立33个新城,容纳23%的城市居民。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减少交通污染。此外,还通过加强绿化的方式来防治污染。现在伦敦城区三分之一面积都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拥有100个社区花园、14个城市农场、80公里长的运河和50多个长满各种花草的自然保护区。这些绿化带有效地净化了空气。
新的问题
由于十分在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欧盟青睐用柴油替代汽油。英国的柴油汽车大行其道。然而这也造成了另一个隐患,二氧化氮污染——虽摘掉“雾都”的帽子多年,但英国目前仍是欧盟国家中空气质量最差的之一。
2012年,欧洲有301处地点的空气二氧化氮含量超过了欧盟标准。伦敦有七个地点超标,罗马、雅典、马德里、布鲁塞尔、柏林也有地点超标。在1513个监测点中,伦敦的马里波恩路情况最差。
欧盟的二氧化氮限制最大值为每立方米空气40微克。根据欧洲环境署数据,2012年,马里波恩路的每立方米含量几乎是94微克。2014年,欧盟就空气污染处理不得力而决定对英国发起法律诉讼,使英国面临将近3亿欧元的罚款。
欧盟自2000年以来实施的法规允许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包括二氧化氮)可以比汽油车多三倍。去年9月份生效的新法规缩小了这一差距。而柴油车在英国很普遍也很受欢迎,所以控制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对英国政府而言特别困难。伦敦现在的车有一半是柴油车,10-15年前柴油车则只占10%多。伦敦市长环境和能源顾问本查尔斯说,“我们现在被柴油车套牢了”。据估计,伦敦到2025年才能执行欧盟2010年出台的规定。
欧盟的空气治理标准如此苛刻,也成为了大众柴油车选择排放造假的原因之一。可想而知,那些欧盟国家得知真相之后心里有多委屈——怪不得我们怎么计划都数据都不对,原来被骗了。
尽管已经不是“雾都”,英国与雾霾斗争还在继续。而中国的情况比英国还要复杂,燃料污染和尾气污染交替进行,而且雾霾的省市过多不好管理,因此整顿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从“过来人”英国那里学习经验,尤其是他们对抗雾霾的决心。
9. 雾都——伦敦的来历
伦敦, 人们就会把“雾都”的称号与它相连。的确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 伦敦称为雾都是世人共知的。 伦敦烟雾缭绕, 迷茫一片。尽管街头路灯明亮, 但能见度仍然很差, 看不清10米以外的东西。在人们的眼前总感到模模糊糊。可如今,伦敦上空已基本难见其滚滚浓烟和弥漫黄雾。绝迹多年的上百种小鸟重返伦敦飞翔, 许多鱼儿又回到了泰晤士河。空气中的尘埃大为减少, 使伦敦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应归功于近30多年来对污染的治理。伦敦将燃煤的工厂尽量关闭或迁出市区, 城市居民杜绝烧煤, 汽车全部使用无铅汽油。使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减少了 75%以上, 从而在根本上“赶走了”污染源。英政府制定的《环境法》, 确保了环境政策和具体措施的贯彻。在伦敦, 公共场所乱扔废物被认为是一种犯罪行为, 处以高额罚款。在公共场所严禁吸烟, 违者最高罚款 1000 英镑。近年来, 伦敦更积极增设公园和绿地, 实现城区内不露泥土, 市郊建立 10 多座卫星城, 城区拥挤现象大为减轻。现在的伦敦, 市区公园星罗棋布, 林木葱郁, 绿草如茵。基本告别了“雾都”形象, 成为一座洁净的城市。然而, 去年冬天伦敦又出现一次弥漫烟雾, 这就说明对污染源的整治一刻也不能放松, 应常抓不懈。
早在中世纪,伦敦就开始出现煤烟污染大气的问题,当时的英国国会还颁布过国会开会期间禁止工匠使用煤炭的法令。由煤支撑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由于工厂大多建在市内,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更是急剧增加。在无风的季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的”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
10. 以史为鉴,英国是怎么从车治霾摆脱“雾都”之名的
1952年伦敦的严重烟雾事件,促使英国人民开始深刻反思.英国政府开始“重典治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理效果.1953年以来伦敦60多年的烟雾治理,按照其空气质量的改善趋势可划分成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1953-1960).英国政府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领导的比佛委员会(the Beaver Committee),专门调查烟雾事件的成因并制定应对方案.在比佛委员会的推动下,1956年英国出台专门针对空气污染的《清洁空气法》.该法提出禁止黑烟排放、升高烟囱高度、建立无烟区等措施,并且在控制机动车数量、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时,清洁空气委员会(Clean Air Council)成立,负责监督空气污染的改善情况,并从对空气污染治理有经验、有学识或有责任的人那里获取空气污染治理建议.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由地方政府负责划定烟尘控制区,改造家用壁炉,更换燃料,禁止黑烟排放;设立奖惩机制,对控制区内进行壁炉改造的合理费用,由地方政府补贴至少70%,而对违反条例的人员则依情节处以10-100英镑罚款或最高3个月的监禁.1960年,伦敦的二氧化硫(SO2)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20.9%、43.6%,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阶段是显著削减阶段(1960-1980年).1968年,英国政府对《清洁空气法》进行了修订和扩充,赋予负责控制大气污染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部长更多权限,包括出台新的锅炉颗粒物和烟尘排放限值的权力,和可以强制要求地方政府设立新的烟尘控制区的权力.1974年,政府颁布《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限制了油品(用于机动车或壁炉)中硫的含量.这一阶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扩大了烟尘控制区的范围.到1976年,烟尘控制区的覆盖率在大伦敦地区已达到90%.伦敦空气中SO2和黑烟的浓度在第一阶段还略有波动,但到了第二阶段,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便有了显著改观,SO2和黑烟的浓度在短期内均大幅下降,10年降幅超过80%.到1975年,伦敦的雾霾天数已经从每年几十天减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第三阶段是平稳改善阶段(1980-2000),伦敦大气控制与治理的重点已从控制燃煤开始逐步转向机动车污染控制.政府陆续出台或修订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环境法》(1995年)、《国家空气质量战略》(1997年)、《大伦敦政府法》(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1999年).这使得伦敦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
第四阶段是低碳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此时伦敦的空气质量和20世纪5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SO2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伦敦的主要污染物.2002年,伦敦市长经过广泛咨询后发布了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其中详细说明了伦敦要如何达到国家空气质量目标.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提出将于2050年建成低碳社会.此后,伦敦的空气质量战略在2006、201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目前,伦敦空气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机动车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低层空气中烟的污染有93%得到控制,酸雨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今天的伦敦,已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并荣登吸引全球游客最多的城市之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