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十年间,半导体行业努力地遵循摩尔定律,我们的PC性能也不断推陈出新。不过,近几年随着PC处理器制程逐渐逼近工艺极限,个人电脑性能提升的速度似有放缓,也有说法认为PC上的摩尔定律可能即将迎来失效……
但是,以上这些担忧,对于正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手机主控来说,似乎并不存在——特别是进几年来,手机主控的“核战”愈演愈烈,特别是国产厂商的迅速发力,让不少人都感到振奋。
2017年的“核战”,厂商要占半壁江山
2015年底,海思麒麟950处理器横空出世,夺取了手机应用处理器的CPU性能宝座,成为当时国内手机界的一件大事。而去年年底其继任者麒麟960再一次刷新了国产乃至全球手机SoC的CPU性能记录,虽然其Mali G71MP8 GPU也就是“显卡”性能依旧不算很高,但是比起前代也有近一倍的提升,应付现有的3D手游问题已然不大。据传,最新发布的华为P10手机将会搭载小改款的麒麟965主控,主要在功耗上做出优化,使得这款国产最强手机SoC更具竞争力。
而作为同样是自研主控的代表,三星的Exynos主控不仅“历史”更悠久,在技术上也略胜一筹:最新的Exynos 8895预定将会配备在部分地区的Galaxy S8上,使用三星自研的“猫鼬M2”架构,并配有Mali-G71 MP20图形处理器,但运行在较低的频率以节省电量——尽管如此,它也足以称得上是即将发布的新主控中“堆料”最猛的了。可惜和麒麟96x系列一样,Exynos同样不会有太多厂商使用,除了三星自家外,可以预见的估计也就是魅族(或许再加上联想)了。
以上两家都相对小众,但是2017年将与它们竞争性能宝座的第三位选手就真的非常“大众”了——那就是高通,以及它们的骁龙82x、835。高通自从在骁龙810时代被ARM公版架构坑过一次之后,之后旗舰产品都是自主架构了:骁龙835使用了改进的Kyro280架构,并且核心数量也再次回归八核。最重要的是,作为业界首款10nm制程手机SOC,骁龙835的功耗比备受好评的骁龙820更低!
海思、三星和高通基本上稳坐2017年手机主控综合性能的前三甲(但具体名次现在还不好说),和他们相比,还有两家厂商也在参与行业“核战”,其中一家现在略显“走火入魔”,而另一家却初出茅庐,未来前途一片大好。
“走火入魔”的是联发科,他们这几年大搞“核多就是好”的概念,推出核心越来越多的主控,但是市场反响却非常一般。高端的Helio X系列一直都扶不上去,去年年底更是被高通骁龙625抢走了许多中低端订单,日子算是不太好过。今年联发科的旗舰X30系列照例还是“10核心”设计,理论频率超高,但是GPU和内存子系统依旧孱弱,用户体验也不得不说存疑。
而“初出茅庐”的自然就是最近引发话题的“松果”主控了,这款即将独家配备在小米5c手机上的国产主控使用了八核心Cortex A53设计,GPU使用了Mali T860mp4,总体性能据称接近骁龙808,3D性能甚至接近了Exynos8890(安兔兔3D跑分超过2W,是麒麟950的两倍)!当然,小米将自家第一款主控定位在千元之上的小米5c而非红米系列,已经表明了其未来瞄准高端的态度——这和当年华为的海思K3V2颇有几分相似。
总的来说,在2017年的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上,我们将会看到五家不同的方案同台竞演,其中有超过半数都是厂商——这不得不说还是挺令人骄傲的。
大家都是ARM的孩子,但傻傻分不清
但是选择多了,有时候也眼花缭乱起来:主频、核心数量、架构……傻傻分不清楚,特别是架构这个东西:A8、A9、A15、A53、A57、A72、A73……大家听着估计就晕了,都知道架构对CPU性能影响很大,但是到底有多大?不同名称的架构,是“数字越大”就越高端么?
首先告诉大家,不是的。
……要给大家解释手机处理器架构这个概念,就不得不科普一家厂商:ARM(中文名称:安谋)。作为以上列举的所有手机处理器和手机厂商的“爸爸”,ARM自己并不制造手机SoC,它只是做出一个基本设计,然后把这个设计卖给各大厂商自己去制造处理器。
所谓的这些“处理器架构”。说白了就是ARM给自己每个“版本”的设计所取的名字。不过ARM显然没什么取名的才能,这些架构名称一多,消费者也很容易被“绕进去”了。
为了解释清楚这些架构的定位差异,我们特意制作了这张示意图:横轴是发布时间(越往后越“新”),纵轴是性能定位——注意定位只是表示该架构所适合的领域,不一定等于实际性能,比如A53、A72实际上都能用于大规模服务器,但是手机厂商要拿它们去做高端手机CPU,结果功耗太高频率上不去,实际性能未必比定位更低但功耗也更低的A73好。当然,事实上A73也就是在ARM看到各大厂商倒A72功耗还是太高的苦水之后,由当初研发A12(后来改名A17)的团队基于A12架构“64位化”而来的手机专用架构,能效高过A57、A72,但其定位要比前两者低多了……
理智选择手机主控:我有姿势我自豪
看完了对ARM公版架构名称的解析,大家是不是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过,高通和三星都开始使用自研架构好几代了,它们的CPU和ARM公版设计相比又如何呢?其实,无论是高通还是三星,其主控为了保证和主流软件的兼容性,即使是自研架构也不会过于“超前”,基本上可以看作比ARM公版领先半代的水准。真正完全把ARM抛在脑后大搞原创设计的厂商,只有苹果和NVIDIA……性能虽然超高,但是一个被局限在封闭系统生态内,另一个干脆放弃了手机市场,改行做智能汽车和超级电脑了。不过,不管是基于公版架构“小改款”还是自己完全独立原创,能够有自研设计,还是说明比其他厂商高了不只一个境界,这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三星和高通。
当然,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方面要完善自己的姿势……啊不,知识储备,防止被无良商家坑害;但是,同时也没有必要一定去追求“旗舰性能”,而是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经济实力做出明智的判断。比如说,平时不怎么玩游戏,但是常常追剧的用户,或者对待机时间特别在意的商务人士,一款骁龙625或者联发科P10的手机就远比“旗舰跑分”更加实用。而对于那些手游一族来说,即使都是旗舰级别的主控,图形方面的性能表现也可能会有极大的高低差异。
艾巴索 iBasso IT01s 入耳式耳机测评报告
iBasso IT01s大概是2018年底发布的一款耳机,IT01s的官方定价为1388元。原定的测评计划因为耳机线的问题推迟,并不是因为IT01s耳机线本身的问题,是因为测试耳机时候,将IT01s的耳机线拿给其他耳机用,导致耳机线接口出了问题。所以MMCX接口换线还是要小心谨慎。iBasso从做播放器起家,这两年也做过几款耳机,圈铁四单元IT04表现不错,IT01s看型号似乎来源于IT01,但IT01表现并不好。而看核心技术似乎没什么关系。而IT01s扬声器单元每个细节的核心技术看起来都那么诱人。
iBasso IT01s耳机外观看起来挺漂亮,送测的这只为淡蓝色的外观,似乎还有一个暗黑色版本。耳机的外壳是塑料材质,单边重量只有4克,和它的外形大小比起来首次佩戴会比心里预期的轻一些。由于耳机线以及绕耳部分的设计都没有特别夸张的增加重量的部分,所以整个耳机佩戴起来轻重在类似尺寸中属于合适甚至稍偏轻的一类。
IT01s使用MMCX耳机线接口,标配耳机线为2.5mm平衡接口与平衡接线的方式[5N单晶铜镀银],标配附带了2.5mm平衡转3.5mm非平衡的转接线。值得表扬的是,iBasso的耳机线做得确实不错,用坏之前那根耳机线也是在测试OE平板耳机时替换听着非常好,才多插拔了几次导致[MMCX具体尺寸和接口尺寸似乎还是有细微差别,替换需谨慎。]
下面来看看IT01s的扬声器单元部分,简直是充满了各种亮点。这个单元iBasso称之为“Fortuna命运女神”,扬声器单元来自iBasso全部自我研发。动圈单元直径10mm,采用3.8微米碳纳米管材料,从官方描述来看,意思是振膜厚度为3.8微米。扬声器中间的球顶部分,采用了DLC类钻石镀膜。DLC是Diamond Like Carbon的缩写,铁三角新发布的ti系列,特别的MSR7b、甚至高端的L5000以及真无线耳机都在使用类似涂层技术。碳纳米管振膜厚度薄,又拥有比较好的刚性和韧度,对动态、瞬态都有益。在球顶部分增加DLC镀层,进一步提高刚性,减少高频的分割震动。
磁路部分,IT01s官方称使用了1Tesla磁通密度的磁钢,这样IT01s在16欧姆阻抗的情况下,有高达109dB的灵敏度[单位不详],官方给出频响范围是10Hz-43kHz,在动圈小耳塞中这样的指标还是比较拔尖的。
小结一下,iBasso IT01s的扬声器单元,10mm碳纳米管振膜,中间球顶使用DLC类钻石涂层,磁钢部分使用高磁通达到1特斯拉的磁钢。不得不说,在动圈耳机这一两年的发展中,振膜材料、振膜涂层以及它们的制作工艺还都是在默默的发生着进步,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么平淡。下面直接进入主观听感。
测评中,使用iBasso DX200+AMP5作为播放器参考,乐之邦Monitor09、MU2、HTC的Type-C声卡等作为辅助参考。手中没有特别合适的2.5mm平衡输出设备。对比的耳机只选择一个Vsonic GR09就够了。
整体印象:iBasso IT01s更高的灵敏度让它整体表现不但容易驱动,耳机整个声音的动态表现都要优于GR09,尤其在高频和低频两端,高频有更好的极限,更容易控制,风格也更亮一些。低频下潜深度,GR09同样弱于IT01s。只要稍微听一下,就会觉得IT01s绝对是一款对的起售价的小耳机。
高音表现:IT01s的高频鲜活而偏明亮,从IT04的调音来看,iBasso喜欢这种比较亮一些的风格,当然,IT04和IT01s的高频亮的并不过分。相对来说,Monitor09搭配GR09,稍微在高频部分推的有些生硬,这也表现出GR09在高频较高部分的极限不够好,例如肯定不如很好的动铁高音,而IT01s在高频极限部分就更容易控制,它已经做到的更明亮,但还能表现出比较好的稳定,以及比较鲜活细腻的高频细节。如果去听很精致的小提琴等弦乐录音,会感受到IT01s在高频部分更好的动态,以及更为干净的极高频延伸。
IT01s的更大优势可能在搭配驱动力更弱一个级别的音源,例如手机直接输出、或者MU2、Type-C转3.5mm的HTC、苹果等耳机线时,这个时候IT01s相比GR09更容易明显表现出更细致的高频,更大动态的高频。在高频部分,很容易吸引人,而且在动圈单元中属于很高水准。
也许有人要说IT01s的这种高频,注意,只是说高频,和榭蓝图、IE800s有什么差别呢。我们认为,IT01s的高音极限延伸方面,优于榭蓝图、GR09,榭蓝图和GR09高频属于同等水平,不同趋势的调音,榭蓝图调的更亮,但要比GR09更容易推爆,更容易有撕裂的失真,但IT01s的高频也更为明亮,而且阻抗16欧姆,但却易于控制,而且在极高频部分更为干净,瞬态细节更稳定。至于IE800s,振膜素质肯定不错,但调音太具个性不好评判,但IE800s的这种调音让它在中高频和高频衔接部分密度占据优势。
中音表现:IT01s的中频相对高频的出彩来说,相对是弱项,和GR09和榭蓝图相比,IT01s的中频和中高频衔接部分向下的部分略显不够扎实稳定,所以包括中高频在内的声音相比GR09和榭蓝图听起来结像的位置要向后缩一点。年轻女声,偏中高频的一些器乐,表现起来柔和的听感是没有问题,但似乎声音有些发软,略显塌陷。这个听感拉低了IT01s整体表现。
而在大动态交响乐等音乐表现中,中频厚度虽然没有问题,但声音风格相对来说比较松垮,瞬态的速度似乎有些偏慢,如果要挑战GR09和榭蓝图,那么在中频到中高频这部分的声音,IT01s处于下风。仔细分析了一下原因,我们推测比较大可能是耳机内部腔体和扬声器配合设计的问题?可以尝试一些快速干净的中频音乐去分析对比,可以发现IT01s在这部分的弱点。
但整体来说,IT01s的中频和高频衔接还是不错,只是风格上似乎稍显有些脱节,如果喜欢听人声,IT01s表现出的人声是很柔和的,在中频部分缺少一些力量的支撑,在大动态时稍显力度不足,但整体仍然是很高水准。
低音表现:入耳式耳机的低音,其实和入耳部分耳塞套以及和每个人耳道配合程度有很大关系。所以,在看入耳式耳机测评时,感觉到我们描述和自己听到不一样,也很正常。至于IT01s的耳塞套,下文单独说。
IT01s的低频下潜深度很好,肯定强于GR09,对于中低频和低频的动态和厚度,如果能搭配MR1、Monitor09级别的音源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肯定会比DX200+AMP5明显更好。IT01s中低频仍然有点类似中频的风格,但缺少力量感支撑的情况有所减弱,听大提琴,一些打击乐不会觉得松垮,反而会觉得很松弛,属于比较宽松的中低频的风格。而GR09则在这部分会相对更偏重中性一些。
单论低频下潜深度和下潜很深的低频部分的量感,其实GR09的动圈单元早就谈不上优秀,例如很多圈铁中的负责低频的动圈单元,表现都更好,但它们只是负责低频一部分声音,和IT01s不同。IT01s的低频下潜深度很深,且瞬态控制得好,声音点到为止,量感并不突出,不快不慢的瞬态表现让它的下潜很深的低频相当从容。在非圈铁的动圈上,似乎IT01s表现是最好的一个。如果你喜欢听一些大动态的交响乐,或者用来欣赏电影原声、甚至一些出色的游戏相关的音乐,那么低频下潜深度会令你非常满意。当然,这种低频量感并不是特别夸张。
IT01s的音源搭配与耳塞套:音源搭配方面,IT01s非常容易驱动,且容易控制,尤其是明亮的高频风格同时还很容易控制,说明振膜在高频部分确实有技术亮点和优势。搭配HTC Type-C级音源让IT01s已经有很不错的表现,整个动态、细节已经发挥八成以上。如果有更好一些的音源,可以让它的中频和低频的厚度、动态有所提升。
IT01s耳机入耳部分管嘴滤网可更换,但标配的滤网只是为了方便更替清洁,并没有设计不同的调音,期待iBasso有后续的升级套件,因为IT01s的这个高频和中高频似乎还有很大优化空间。耳机提供了三种样式的耳塞套,一个灰色半透明橡胶塞,一个是黑色橡胶塞,还有一个是记忆海绵塞。IT01s入耳管嘴开口比较大,耳塞套柄部却比较软,两个橡胶塞基本没差别。在入耳口部分,灰色和黑色的开口形状和大小稍有不同。对比下来,还是灰色更好,黑色的高频密度会更高一点,但似乎也更硬一点。记忆海绵塞原本可以压低高频,但不太适合IT01s,会让中频和低频都变得很木。
总结
iBasso IT01s整体表现令人眼前一亮,相比GR09、榭蓝图这一级别的耳机,IT01s拥有动圈耳机中更好一些的高频素质,极高频的延伸细节更丰富,瞬态表现更为稳定易于控制失真小。即便在比较明亮的风格下,依然可以做到这点。低频下潜深度部分,同样优于GR09,大动态表现更为震撼。在中频部分,和GR09、榭蓝图相比略显松垮,人声柔和有余但力度不足。而在大动态音乐表现上,IT01s整体动态表现更好,更容易表现出一个小耳塞爆棚的一面。
综合评级:强烈推荐评级。足够好的动态和高频细节,明亮的高音风格同时易于控制,动圈耳机中很好的低频下潜和动态[不包括圈铁的动圈单元],出色的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