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原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注释

1.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赵国君主,名何。

2.阳晋:齐国城邑,在今山东菏泽西北。

3.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4.宦者令:宦官的首领。

5.舍人:有职务的门客。

6.和氏璧:战国时著名的玉璧,是楚人卞和发现的,故名。事见《韩非子·何氏》。

7.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

8.遗(wèi):送。

9.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10.亡走燕:逃到燕国去。

11.何以知燕王:根据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

12.境上:指燕赵两国的边境。

13.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幸,宠幸。

14.乃:却,竟然。

15.束君归赵:把您捆绑起来送还赵国。

16.肉袒伏斧质:解衣露体,伏在斧质上。袒,脱衣露体。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17.宜可使:可供差遣。宜,适宜。

18.不:同“否”。

19.曲:理屈,理亏。

20.均之二策:衡量这两个计策。均,衡量。之,这。

21.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22.奉:捧着。

23.完璧归赵:让璧完整无损地归还赵国。

24.章台:秦离宫中的台观名。

25.奏:进献。

26.美人:指秦王的姬妾。

27.偿赵城:把十五城补偿给赵国。

28.瑕:玉上的斑点或裂痕。

29.却立:倒退几步立定。

30.怒发上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了冠。形容极其愤怒。

31.负:倚仗。

32.布衣之交:平民间的交往。古代平民只穿麻衣、葛布,故称布衣。

33.逆:拂逆,触犯。

34.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叫做斋戒。

35.书:指赵王的复信。

36.庭:同“廷”,朝堂。

37.严:尊重,敬畏。

38.修敬:致敬。

39.列观(guàn):一般的台观,指章台。不在朝堂接见,说明秦对赵使的不尊重。

40.急:逼迫。

41.睨(nì):斜视。

42.辞谢:婉言道歉。

43.固请:坚决请求(相如不要把璧撞破)。

44.有司:职有专司的官吏。

45.案图:查明地图。案,同“按”。

46.都:城邑。

47.特:只,只是。

48.详为:假装做。详,同“佯”,假装。

49.共传:等于说公认。

50.设九宾:一种外交上最隆重的仪式。有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宾,同“傧”。

51.舍:安置。

52.广成传(zhuàn):广成,宾馆名。传,传舍,宾馆。

53.衣(yì)褐:穿着粗麻布短衣,指化装成平民百姓。

54.径道:小路。

55.缪公:即秦穆公。缪,同“穆”。

56.坚明约束: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约束,信约。

57.间(jiàn):抄小路,与上文“从径道亡”相应。

58.立:立刻。

59.就汤镬(huò):指接收烹刑。汤,沸水。镬,大锅。

60.孰:同“熟”,仔细。

61.嘻:苦笑声。

62.因而厚遇之:趁此优厚地款待他。

63.卒廷见相如:终于在朝堂上接见蔺相如。

64.毕礼而归之: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他回国。

65.拔石城:攻取石城。石城,故址在今河南林州西南。

66.为好:修好。

67.西河外渑(miǎn)池:西河,黄河西边。渑池,今河南渑池。

68.欲毋行:想不去。

69.诀:告别。

70.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算前往渑池的路程和会谈完毕的时间。道里,路程。

71.绝秦望:断绝秦国要挟胁迫的念头。

72.好音:喜欢音乐。

73.瑟:古代乐器,形似琴而较长大。通常配有二十五根弦。

74.御史:官名。战国时御史专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

75.秦声:秦国的音乐。

76.盆缻(fǒu):均为瓦器。缻,同“缶”。秦人敲打盆缶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77.刃:刀锋。这里是杀的意思。

78.叱:喝骂。

79.靡:倒下,这里指后退。

80.怿(yì):愉快。

81.为秦王寿:祝秦王长寿,指向秦王献礼。

82.竟酒:直到酒宴完毕。

83.盛设兵:多布置军队。

84.右:上。古人以右为尊。

85.相如素贱人:指蔺相如这个人做过太监的家臣,向来微贱。素,素来,向来。

86.争列:争位次的高下。

87.引车避匿:将车子调转躲避。

88.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

89.相与:一起,共同。

90.孰与秦王:与秦王相比怎么样?孰与,与……相比。孰,谁,哪一个。

91.驽:愚笨,拙劣。

92.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鞭打。

93.因:通过。

94.将军:当时的上卿兼职将相,所以廉颇这样称呼蔺相如。

95.刎(wěn)颈之交:指能够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刎颈,杀头。刎,割。

96.齐几:齐国的几邑。按:廉颇伐齐几,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不载,而卷四十三《赵世家》记为“攻魏之几邑”。《集解》认为几邑“或属齐或属魏”。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则认为“几是魏邑。……此作‘齐几’误。”

97.这一段所记年代不尽准确,参阅《赵世家》。

98.用事者:当权管事的人。

99.纵:纵容,放纵。

100.奉公:遵奉公家的法令。

101.上下平:指上面的王公贵族和下面的普通百姓都公平相待。

102.此句中的“国”指国家实力,“赵”指赵氏政权。

103.轻于天下:被天下人轻视。

104.鼓噪:擂鼓呐喊。

105.勒兵:检阅军队或操练军队。

106.候:即军候,负责侦察敌情的军士。

107.坚壁:坚守营垒。

108.间:间谍。

109.国:国都。

110.卷甲:卸去铁甲。

111.趋:快速前进。

112.悉甲:全副装备。

113.内:同“纳”。

114.厚集其阵:交战的队列阵形要重点集中。

115.受令:接受指教。

116.鈇质:义同“斧质”,见前注。鈇,铡刀或斧头。

117.胥后令邯郸:等以后回到邯郸听赵王的命令。胥,同“须”,等待。按:《索隐》断“胥后令”为一句,认为“邯郸”是“欲战”的误字,并应连下句读为“欲战,许历复请战。”《资治通鉴》则断“邯郸”与“胥后令”连为一句。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引钱大昕的意见说:“‘胥后令邯郸’是五字句。赵都邯郸,谓当待赵王之令也。”

118.距:同“拒”,抵御。

119.病笃:病重,病危。笃,重。

120.恶:憎恨,畏忌。

121.胶柱鼓瑟:比喻但守死法,不知变通。柱是琴瑟类乐器上卷弦的木柱。“胶柱”就是把卷弦的木柱粘死,不能转动,也就无法调节弦的高低。

122.书传:书本。

123.合变:应变。

124.当:抵敌。

125.难(nàn):驳难,反驳。“不能难”的意思是不能驳倒。

126.将括:让赵括为将。

127.即:同“则”。

128.这句指的是被赵奢当作老师尊敬的人。身,亲身。奉,同“捧”。进,进献。

129.东向:坐西面东。古时帝王以南向为尊,公侯将相以东向为尊。

130.称:称职。

131.随坐:连坐。

132.约束:指军中的各种规定。

133.易置:撤换。

134.锐卒:精兵。

135.坑:坑杀,活埋。以上关于长平之战的情况,卷五《秦本纪》、卷四十三《赵世家》有简略记载,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有更为详尽的记载,可参看。

136.楚军来救指的是平原君赵胜带领门客到楚国求救,楚春申君答应派兵。见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军来救即指信陵君窃符救赵事,见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

137.孤:指死于长平之战的赵军士卒的遗孤。

138.栗腹伐赵兵败事,可参见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三《赵世家》及《战国策·燕策三》。

139.假:代理。

140.见:见解。

141.晚:迟钝,落后。

142.市道:商人做生意的手段。

143.毁:诋毁,说坏话。

144.被:同“披”。

145.矢:同“屎”。

146.代雁门:代地的雁门郡。

147.便宜:按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148.莫府:即幕府。莫,同“幕”。古代将帅出征时,办公机构设在帐幕中,称为幕府。后世地方最高的文武官员的官署也称为幕府。

149.飨:用酒食招待。

150.入盗:入寇,入侵。

151.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垒。保,同“堡”。

152.辄(zhé):立即。

153.让:责备。

154.田畜:种田和畜牧。

155.乃复:一再。

156.强:勉强。

157.起:起用。

158.具:准备。

159.选车:精选的战车。

160.百金之士:《集解》引《管子》:“能破敌擒将者赏百金。”这里即指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61.彀者:善于射箭的人。彀,把弓拉满。

162.悉:全部。

163.勒:组织起来。

164.北:败走。

165.委:抛弃。

166.单于:匈奴的君主称为单于。

167.陈:同“阵”。

168.襜褴:部族名,在代地的北面。

169.东胡:部族名,在匈奴之东,故称东胡。是后世乌桓、鲜卑的祖先。

170.林胡:部族名,活动地区在今山西朔县以北至内蒙古境内。

171.走:赶跑。

172.微捕:暗中查访,缉捕。

173.关于李牧之死,《战国策·秦策四、五》所记与此不同,可参阅。

174.处死:如何对待死。处,处理,对待。

175.发:发作,表现。

176.威信敌国:威力伸张出来压倒敌国。信,伸张。

177.太山:即泰山。

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出使诸侯国,能做到不辱使命,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规劝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同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打败了它的一支军队。两年后,廉颇又攻打齐国的几邑,并占领了它。过了三年以后,廉颇去攻打魏国的防陵和安阳,都攻下来了。四年之后,蔺相如率师攻打齐国,一路打到平邑才罢手。第二年,赵奢在阏与城下大败秦军。

赵奢,原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愿缴纳,赵奢依法行事,杀了平原君家当权掌事的九个人。平原君很恼怒,要杀死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如今要是您家也不遵纪守法,国家法令就会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安享这些财宝呢?反过来,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全国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就会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听了,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从此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能不能去救援?”廉颇答道:“相距太远,路程又艰险狭窄,很难援救。”赵王又召见乐乘问救援之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窄,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中打斗,哪个骁勇哪个获胜。”赵王使派赵奢领兵,去救阏与。

赵军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下令暂不进军,并传令军中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死刑。”秦国的军队其实在武安的两面扎营,他们击鼓呐喊的操练之声,把武安的屋上瓦都震动了。一名侦查敌情的军侯,请求立刻派兵救武安,赵奢果然马上把军侯斩首了。他只把垒堑筑得坚固异常,又停留了二十八天,没有向前推进,而且更积极地增筑防御工事。秦国的奸细潜入赵军营区,赵奢用饭菜优加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奸细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下令善射的骑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进谏,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军没料到我们的军队已经到了这里,所以他们的士气相当旺盛,将军一定要厚集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打败仗。”赵奢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指教。”许历说:“请你杀死我好了!”赵奢答道:“等回到邯郸再说。”许历又要求陈述战略,他说:“能先占据北山的操胜券,后到的就要吃败仗了。”赵奢认为可行,立刻派出一万人先行占领北山,秦兵随后也拥到了,两军争夺山头,秦军由于晚了一步而无法上山,赵奢指挥兵士,展开猛烈的攻击,大破秦军,秦军溃败而去。阏与之困终于解除了,赵奢的大军凯旋而归。

赵惠文王封赐赵奢为马服君,并任许历为都尉。从那以后,赵奢和廉颇、蔺相如官阶相同。

四年后,赵惠文王去世,其太子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七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其时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也身患重病,赵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国间谍说:“秦军最忌讳、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军的将帅。”赵王因此就让赵括当将军,以代替廉颇。蔺相如说“:大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死调弦柱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与他父亲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若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等到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就要起程时,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赵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饭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认作朋友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财物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军令的当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你看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答道“:您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日后一旦他不称职,老身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她的请求。

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大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硬拼,秦军射死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多时间,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就没有治她的罪。

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了栗腹的计策,说是“赵国年富力强的人全死在了长平之役,而他们的孤幼尚未成人。”燕王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提出以割让五座城邑给赵国,作为讲和的条件,赵国才答应了退兵。赵王将尉文城封给廉颇,号称信平君,又让他代行相国的职权。

当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京,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弃他而去。等到他又掌权任职之时,那些门人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去吧!”门客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皆以利害关系相交往,您得势时,我们来追随您;您失势时,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攻打魏国的繁阳,夺取了它。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起用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地打击乐乘,乐乘离职而去。廉颇也逃到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任李牧为将攻打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

廉颇在大梁住久了,魏国并不重用他,而赵国由于屡次受秦国的窘困,就想重新命他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起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职干事。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收买使臣,让他回来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骑上骏马,表示自己仍然健壮可用。赵国使臣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人虽老,饭量还不错。可是只跟我坐了一会儿,就去大解了三次。”赵王一听,以为廉颇已经老迈不堪任用,就不再召回他了。

楚国得知廉颇在魏国,暗地里派人去接他。廉颇虽然做了楚国的将军,但没有任何建树。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子弟兵啊。”最后,死在楚国的寿春。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在代地雁门郡一带,防御匈奴的入侵。他经常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官吏,把防地内城市的租税收入幕府,作为军费开支。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立规章:“发现匈奴兵来袭击,要立刻退回营区自保;有胆敢去捕掳敌人的,处以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坚守,从不出来迎战。像这样过了几年,人马物资都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胆小怕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怪李牧,李牧依然不改。赵王生气地召他回来,另派他人接替李牧。

此后一年多,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就出来交战。但是每次都没取胜,损失伤亡却很多,边境地区又不能按时种植、畜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原职。李牧闭门不出,推说自己有病。赵国一再恳请他复出,李牧说:“大王一定要戍守边防,就得答应我仍采取从前的做法,我才敢从命。”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李牧再回到军中,法令一如从前。在几年当中,匈奴都是一无所获,但是他们仍然相信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都受犒赏而无用武之地,都希望有作战的机会。李牧就精心选择了一千三百辆兵车,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让匈奴活捉去。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用左右包抄的方法反击匈奴军,大败匈奴,杀掉十几万匈奴骑兵。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并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了。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廉颇已经逃到魏国之后,赵国派李牧攻打燕国,攻克了武遂和方城。过了两年,庞眗打败燕军,杀掉其将领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斩杀赵军十万人。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齮。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又过三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又向南抵御韩、魏两国的入侵。

赵王迁七年(前229),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和司马尚御敌。秦国用大笔金钱收买赵王的宠臣郭开,让他做反间的工作,进谗言说李牧、司马尚图谋反叛。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李牧抗旨,赵王派人暗地里乘李牧没有防备就捉住了他,并把他杀了,还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后,史记王翦乘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将军颜聚,最后灭掉了赵国。

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是难事,而怎样对待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2.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3.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4.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5.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8.为一击缻。“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9.详为予赵城。“详”通“佯”,假装。

一词多义

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琴声(演奏)

②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④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作为)

⑤拜为上卿(担当)

①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在)

②君幸于赵王(被)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和)

④归璧于赵(到)

⑤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引出对象,无意义)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趁机)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④因跪请秦王(于是,就)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谁,哪一个)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听说)

①且庸人尚羞之(即便)

②北山有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①怒发上冲冠(向上)

②臣乃敢上璧(献上)

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忧虑,担心。今义指害病;灾祸)

⑶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除掉,减掉,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⑸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⑻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⑼左右欲刃(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⑽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今义指鄙视,轻视)

⑾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为名词,约定、契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⑿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姬妾今义:美女)

⒀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将来的)明年)

⒁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今义指以前)

⒂茤计欲亡走燕 (窃:古义私下里今义指偷东西 走:古义指逃走今义指走路)

⒃不如因而厚遇之(厚遇:古义好好招待今义优厚的待遇)

⒄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古义:门客 今义:客人)

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乃前曰;蔺相如前曰;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走上前)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③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④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⑤怀其璧(怀,怀揣着)

⑥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⑦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⑧臣语曰(语,告诉)

⑨赵王鼓瑟(鼓:弹奏)

⑩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嘻:惊怒时发出的声音,这里作动词)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廷斥之(廷:在朝堂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④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

⑤以绝秦望(以:用……来;绝,断绝)

⑥归璧与赵(归:使……归)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吾羞,不忍为之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宏大量)

③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使……急)

f.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

②宁许以负秦曲(曲,理亏之责)

g.动词作名词: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特殊句式

a.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蔺相如者,赵人也

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⑥何者?严大国之以修敬也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⑧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⑨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于”字表被动(翻译:而您被赵王宠幸)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字表被动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被动

④使不辱于诸侯 “于”字表被动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③介词(短语)后置:

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

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4、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于柱俱碎矣)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7、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

d.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4、(缪贤)对曰:“臣尝有罪……”

5、不如因厚遇之,使(之)归赵

6、相如既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成语总结

1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2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渑池之会:也作“渑池之功”,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4布衣之交: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

5负荆请罪:〖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意义〗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6 刎颈之交:〖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意义〗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7怒发冲冠:〖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意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8白璧微瑕:〖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意义〗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美中不足。

鉴赏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

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在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进行描述时更是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一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层层衬染,极力蓄势,造成人物形象的张势。司马迁在文中极尽渲染之能事,层层蓄势,有如大江截流。如他在文中五次渲染相如操天下大势为己用之睿智:为国纾难,利用国际舆论,借使秦负曲之势,奉璧至秦;秦王得璧不偿城,相如以“璧有瑕,请指示王”诓得玉璧后,抓住秦王贪婪的弱点,欲以璧击柱,借“秦恐璧破”之势威胁秦王;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明约束”之过,借理在我方之势,使人怀璧归赵;渑池之会,借“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之势,逼秦王就范,为一击缶;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之势,迫使秦不敢动武。相如勇智,已是光彩照人。行文至此,司马迁笔势陡转:多谋善断、意气风发的蔺相如竟对无理取闹的廉颇一再退忍避让,连门客都感到羞愧。当门客要离开他时,才袒露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相如的绝顶智慧和贤相风采凸现在读者的眼前。

《廉颇蔺相如列传》特色鉴赏

1.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

这篇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写蔺相如,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只选择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断来写,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司马迁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蔺相如这个人物是在秦国威胁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又在秦廷上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是那样的谦让,似乎是在逃避,却正是他的高明处。对待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从中我们能清楚、全面地认识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

3.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这篇课文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对话占了很大篇幅,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如蔺相如劝缪贤肉袒伏斧质请罪,蔺相如建议赵王以璧易城,分析利害,提出对策,不由人不信服。蔺相如在秦廷向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方寸不乱;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时怒不可遏,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勇有智、能言善辩的外交家。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解读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①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②,拜③为上卿④,以勇气闻⑤于诸侯。(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凭着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①赵惠文王:赵武灵王的儿子,赵国第七个君主,在位三十三年,即前298—前266年。惠王十六年即前283年。②阳晋:齐邑,在今山东省郓城西。③拜:用一定的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④卿:周天子及诸侯所属高级官职的通称,分上、中、下三级。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⑤闻:闻名、出名。)

(2)蔺①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②缪贤③舍人④。(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①蔺:lìn,姓。②宦者令:宦官的首领。③缪贤:宦者令的姓名。缪,mià0,姓。④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第一部分(第1、2段),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地位高低悬殊,影响大小迥异,怎么可以合在一起写传?文章一开头,就使读者疑窦顿生,激起阅读的兴趣。这一段同时也为后文写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做了铺垫。

(3)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①。(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①和氏璧:用楚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而成的璧。事载《韩非子·和氏篇》。据古书记载,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后归秦王嬴政,为历代王朝的传国玉玺,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失传。)秦昭王①闻之,使人遗②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③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①秦昭王:即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即前306-前251年。②遗:wèi,送。③易:交换。)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①欺;欲勿予,即②患③秦兵之来。(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地被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①见:被,表示被动。②即:则,就。③患:忧虑,担心。)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①,未得。(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①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的结构,即“可使报秦之人”,在句中作动词“求”的宾语。报,答复、回复。)[这是描写人物出场的背景,秦以城易璧,揭开秦赵矛盾。面对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左右为难,束手无策。故事这样开头,一是将人物放在尖锐复杂的背景之中,为表现人物性格做铺垫;二是因为求人不得,才有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你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对曰:“臣尝有罪①,窃计②欲亡走燕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里打算逃离赵国跑到燕国去。①臣尝有罪:和氏璧在楚国失踪五十年后,被缪贤在赵国集市上购到,赵惠文王向缪贤索取,缪贤推托不肯。赵惠文王于是派人冲进缪贤府中,强行夺取。缪贤“有罪”,即指不肯献璧一事。②窃计:私下打算。窃,私自、私下,自谦之词。③亡走燕:即亡赵走燕。亡,逃。走,逃跑。)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臣语①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②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语:yù,告诉。②境:赵燕两国的边境。)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①,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②,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③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④请罪,则幸得脱⑤矣。’(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与您结交。现在您却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那情势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归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①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被。②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谓逃离赵国,投奔燕国。③束:捆绑。④肉袒伏斧质:赤身露体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袒,tǎn。斧质,腰斩犯人的刑具。质,同锧,承斧的砧板。《汉书·项籍传》颜师古注:“质,谓砧也。古者斩人,加于砧上而斫之也。“ ⑤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①可使。”(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亏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①宜:应该。)[这里写缪贤荐才。缪贤获罪,欲亡赵走燕,相如劝阻,着重指出缪贤的做法是自寻死路,说明蔺相如有非凡的洞察力,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提议缪贤“肉袒伏斧质请罪”,自认死罪而求活命,说明他有非凡的胆识。最后借缪贤之口概括蔺相如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点明本文描写的中心。这段侧面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能,有先声夺人之妙,为下文的叙述张本。]

(5)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①之璧,可予不②?”(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①寡人:寡德的人,旧时君主自称的谦词。②不:fǒu,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①赵不许,曲②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③,宁许以负秦曲④。”(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换取璧玉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国璧玉如果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担负理亏的责任。”①而:如果,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②曲:理亏。③均之二策:衡量予璧不予璧两个计策。均,同钧,权衡,比较。④负秦曲:使秦负曲。负,带双宾语,对前一个宾语“秦”是使动关系,对后一个宾语“曲”是一般动宾关系。)王曰:“谁可使者?”(赵王问:“谁可以出使呢?”)相如曰:“王必①无人,臣愿奉②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③完④璧归赵。”(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硬是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池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没有给赵国,我将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①必:如果确实,若硬是。②奉:同“捧”。③请:动词,表示敬意,请允许我。④完: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赵王就派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这一段写赵王召见,从正面初步显示蔺相如非凡的才能。秦王求璧,使赵国面临三大难题:予璧还是不予;予璧,秦城不可得,怎么办;谁能出使秦国。所以,赵王召见蔺相如,立即摆出这三大难题。对于第一个问题,蔺相如说:“秦强而赵弱,不可不予。”蔺相如审时度势,从“秦强赵弱”的大局出发,不可因一块璧玉而殃及国家安危。对于第二个问题,蔺相如在权衡得失利弊之后,说:“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说明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他有总揽全局,把握主动的超群才干。最后,蔺相如自告奋勇,慷慨赴任,“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则“完璧归赵”,保证既不“见欺”,又不受辱,将赵国君臣久而未决的疑难一一化解,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初步得到展现。]

第3至第5段,描写蔺相如出场。这是“完璧归赵”故事的前奏。

(6)秦王坐章台①见相如,相如奉②璧奏③秦王。(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①章台:秦离宫中的台观之一,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的渭水边。②奉:同“捧”。③奏:呈献、进献。)秦王大喜,传以示①美人②及左右③,左右皆呼万岁。(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①传以示:传观,传下去看。以,连词,同“而”,连接“传”与“示”。②美人:指妃嫔。③左右:指侍从。)[相如献上璧玉,秦君臣一片欢腾,山呼万岁,庆贺骗璧成功,眼看故事到此结束。]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①曰:“璧有瑕②,请指示③王。” 王授④璧。(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玉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点给大王看。” 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①前:用作动词,走上前。 ②瑕:玉上的斑点,疵病。③指示:指点给……看。④授:交、给。) [蔺相如一眼看穿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不是正式接见外臣的处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狂呼万岁是庆贺诳骗成功,而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于是顿生一计,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秦王不知是计,复授璧。相如将璧取回,主动权在握。]相如因持璧却①立,倚柱,怒发上冲冠②,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③至赵王,赵王悉④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⑤其强,以空言⑥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蔺相如于是捧着璧后退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向上竖直,像要把帽子顶起来,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①却:退。②怒发上冲冠:这是夸张的说法,用以形容极其愤怒。③发书:发信。④悉:全、都。⑤负:凭仗、依恃。⑥空言:口头上说的话。)臣以为布衣之交①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①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古代平民以麻布、葛布为衣,故称。)且以一璧之故逆①强秦之欢,不可。(而且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①逆:拂逆,触犯。)于是赵王乃斋戒①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②于庭③。(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送出国书。①斋戒:一种礼节,古人在举行典礼或祭祀之前,须先沐浴更衣,不茹荤酒,静居戒欲,以示虔诚庄敬,称斋戒。②书:国书。③庭:通“廷”,朝廷。)何者?严①大国之威以修敬②也。(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①严:用作动词,尊重。②修敬:表示敬慕,修,整饰。此谓斋戒、拜送、修敬、皆是临时设辞,以斥责秦王之倨。)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①,礼节甚倨②,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玉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①列观:一般的宫殿,此指章台。观,ɡuàn,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秦对赵使不尊重,故不在朝廷接见。②倨:jù,傲慢。)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①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池,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①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处境危急,意译是逼迫的意思。)[得璧不等于得胜,蔺相如孤身一人陷于虎狼之国,怎么办?唯有以死相搏,于是“持璧却立”,远离秦王,获得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主动权;“倚柱”,构成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条件;“怒发上冲冠”,显出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同时,慷慨陈词,说明“献璧”、“复取璧”的缘由,指责秦“无意偿城”,声言“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此时矛盾激化,蔺相如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7)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睨:nì,斜视。)秦王恐其破①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②案图③,指从此以往十五都④予赵。(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从这里而往东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①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此指专管国家疆域图的官吏。③案图:查明地图。案,通“按”,审察、察看。④都:即前文所说的“城”。)[就在蔺相如欲持璧击柱之时,情节也因此急转直下,秦王“恐其破璧”,答应予赵城。从表面看,相如献璧,秦王予城,至此秦赵矛盾解决,蔺相如大功告成。]

(8)相如度①秦王特②以诈佯为③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④。赵王恐,不敢不献。(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①度:duó,忖度,推测。②特:只,只不过是。③诈佯为:诈,诡计;佯为:假装作。另解,“诈佯为”三字同义复用,为,通“伪”。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当时诸侯各国视和氏璧如同周王室的九鼎一样,和氏璧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当时民谣唱道:“得和氏璧者得天下。” 共传,共同传扬,即公认的意思。)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①于廷,臣乃敢上璧。”(赵王送出璧玉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①九宾:古时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朝会大典由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迎宾客上殿。宾,同傧。傧相即赞礼官。)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①,遂许斋五日。舍②相如广成传③。(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行取得,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①强夺:用强迫的办法夺取。强,qiǎnɡ。②舍:动词,安置,留宿。③广成传:宾馆名。传,zhuàn,招待宾客的馆舍。)[相如识破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于是又生缓兵之计,临时设辞,“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知和氏璧乃镇国之宝,见相如说得有理,不得不就范。蔺相如凭着他临场应变的机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这是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的结果。]

第6至8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的第一个回合的斗争,蔺相如献璧又取璧,胁迫秦王让步。这部分写秦王的诈和怯与蔺相如的智和勇之间的矛盾,秦王的诈和怯源自他的贪婪之欲,相如的智和勇来自他的爱国之情,因此构成波澜曲折的情节,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相如献璧,秦王得璧是一折;相如复取璧,秦王诈许城,为二折;相如提出献璧礼仪,秦王许斋五日,为三折。凡三折,把蔺相如的慧眼和勇气崭露如生。

(9)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①,怀②其璧,从径道③亡,归璧于赵。(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弃信约,不会把城池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那块璧玉,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①衣褐:yìhè,穿上粗麻布短衣,装作平民百姓。衣,动词,穿。②怀:名词活用动词,怀里揣着。③径道:便道、小路。)[读到这里,也许有人问:蔺相如为什么让仆从怀璧归赵,而不自身拿了璧玉逃之夭夭?孰不知这正是蔺相如智勇过人之处。当时蔺相如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携璧潜逃,二是留下来继续与秦王周旋。前者看起来可以逃生,实际上是一条绝路,因为秦国正可借此指责赵国背信弃义,赵国为了缓和秦赵两国由此产生的矛盾,则会把他当作替罪羊,蔺相如必死无疑。而留在秦国,廷叱秦王,全部责任一肩挑起,看起来是一着险棋,却有险中求胜,绝处逢生的可能。于是,蔺相如毅然选择了后者。其大智大勇的气魄,于此又见一斑。]

(10)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①赵使者蔺相如。(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①引:延请。)[读到这里,我们的一颗心顿时吊了起来: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又许诺相如“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于廷”,隆重地第二次接见相如,但是蔺相如却悄悄地把璧玉送归了赵国。如此,则由赵“见欺于秦”变成了秦“见欺于赵”,由“曲在秦”变成了“曲在赵”,蔺相如这样做,不是不仅完全把外交上的主动权拱手送给了秦国,而且再一次置自己于死地吗?]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①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②者也。(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定明白遵守信约的。①缪公:即秦穆公,秦秋五霸之一。缪,通“穆”。秦从缪公起开始强大,到昭王共二十二君。②坚明约束:动宾结构。坚明,固定明白,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动词。约束,捆绑,动词;这里引伸用作名词,约定,契约。)臣诚恐见欺于王①而负②赵,故令人持璧归,间③至赵矣。(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玉返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①见欺于王:被大王欺骗。见、于合用,表被动。②负:辜负,对不起。③间:jiàn,小道。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的意思。)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①至赵,赵立奉璧来。(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就立刻捧着璧玉送来了。①一介之使:一个使臣。介,个。)今以秦之强而①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现在秦国凭借自己的强大,如果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一块璧玉因而得罪大王呢?①而:表假设,相当“如果”,句中下一个“而”表因果,相当“因而”。)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①,臣请就②汤镬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①当诛:判处死刑。②就:动词,接近。这里是承受、接爱的意思。③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汤,烧开的水。镬,huò,煮汤的大锅。)唯①大王与群臣孰②计议之。(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吧。①唯: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②孰:通“熟”,仔细、再三。)”[就凭这一番说辞,蔺相如竟然死里逃生,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现在来看看蔺相如说了什么:“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这里值得深思的是,蔺相如这样公开诋毁秦国,秦王为什么默认不怒?这里涉及当时的文化背景,秦赵和氏璧之争,从某种意义看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文化的碰撞。秦昭王闻赵得和氏璧,派人致书愿以十五城易璧,蔺相如的第一反应是:“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后又责问秦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这是典型的理直气壮的讲诚信、尚礼义的关东文化的思维方式。而秦既有原始的戎文化因素,也受春秋战国时代华夏礼仪文化的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则是缪公行商鞅变法之后的功利主义,只重结果,不拘手段。昭王“空言求璧”,得璧之后“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然后又“诈佯为予赵城”,正是这种思想的表现。所以秦昭王在与蔺相如交锋时,始终心虚理亏,面对蔺相如“未尝有坚明约束”的指责,唯有“相视而嘻”,竟无言以对。既然秦国一向不守诚信,所以“臣诚恐见欺于王”,“令人持璧归”也就合乎情理,“归璧”不是“欺秦”,而是害怕“被秦欺”,是你失信于前,我才违约在后。这样,蔺相如一开口便辞锋犀利,气势夺人,使自己占据有理的地位,化被动为主动。接着蔺相如又摆出赵国“坚明约束”,讲求诚信的事实:“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由此蔺相如推出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国是诚信之邦,璧玉虽然回去,但只要你恪守信诺,割出十五都,还可以再回来,现在就看你秦国是不是真的重然诺,有平等交换的诚意了。蔺相如就这样轻轻地把责任完全推给了秦国,主动权又回到了自己手中。到了这时候,蔺相如自请“就汤镬”,但马上提醒秦国:请你们仔细想想吧,是杀了我,背上不讲信诺的名声,让秦赵结仇好呢,还是让我回国,使秦赵和好更为妥当呢?蔺相如以此提醒秦王,不要意气用事,不要因小失大。]

(11)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①。左右或欲引②相如去。(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人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①相视而嘻: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形容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嘻,惊怪之声,这里作动词用。②引:牵、拉。)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①厚遇②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秦王就说:“如果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这机会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①因而:因之而,就此,趁此。②厚遇:好好招待。厚,优厚。遇,招待、款待。)卒①廷见②相如,毕礼而归之③。(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①卒:终于。②廷见:在朝廷上正式接见。廷,名词用作状语。③归之:使之归,让相如回去。)[蔺相如的说辞显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聪明的秦王当然知道怎样权衡得失利弊,相如因此能够虎口脱身。如果说,在第一个回合里,蔺相如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是因为他摸准了秦王因为贪婪,“恐其破璧”的心理,故能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在第二个回合里,蔺相如明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而敢于冒“就汤镬”之刑的风险,则是他看准了秦王心虚理亏,不敢为一块璧玉而“绝秦赵之欢”。蔺相如这番说辞的智就在于他巧妙地把赵“理曲”说成“理直”,把秦“理直”说成了“理曲”,表现了极高的雄辩之才。]

第9至11段写蔺相如与秦王进行的第二个回合的斗争,蔺相如归璧之后,在秦廷据理力争,逼秦王“毕礼而归之”,终于完成使命。

(12)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①,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①大夫:官名,分上、中、下三等。相如奉命使秦,按照当时外交上的通例,当已取得大夫之衔。)

(13)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第12、13段,蔺相如“使不辱于诸侯”,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暂时缓和。

第二部分(第3至第13段),以“和氏璧”为线索,记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的经过及其前因后果。这部分可分三层。第3至第5段为第一层,通过缪贤的介绍和与赵王的对答,初步显示蔺相如出众的才干。第6至第11段为第一层,作者叙述了“完璧归赵”故事的经过,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较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崇高形象。第12、13段是第三层,“完璧归赵”故事的尾声。

(14)其后,秦伐赵,拔石城①。明年②,复攻赵,杀二万人。(后来,秦军讨伐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①拔石城:时在赵惠文王十八年即前281年。拔,攻下。石城,赵国地名,在今河南省林县西南八十五里。②明年:过了一年,即第二年。)秦王使使者①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②外渑池③。(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结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①使使者:派遣使者。②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在今陕西省渭南地区黄河以西之地。③渑池:战国时韩邑,后属秦,即今河南渑池县。渑池在西河以东,所以秦称其为“西河外”。渑池之会,时在赵惠王二十年即前279年。渑,miǎn。)赵王畏秦,欲毋①行。(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①毋:wú,不。)廉颇蔺相如计①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①计:商议。)赵王遂行。相如从。(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至境,与王诀①曰:“王行,度②道里③会遇之礼④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⑤。”(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①诀:jué,辞别,告别。这里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思。②度:duó,估计。③道里:道路里程,行程。④会遇之礼:相见会谈的仪式。⑤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念头。指秦国可能扣留赵王作人质来进行要挟的打算。)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这一段写渑池之会的背景和会前的计议。渑池之会是在危险的局势下发生的,秦伐赵“拔石城”,复攻赵,“杀二万人”,约赵王“相会”,名义上“为好”,实际上是恃强凌弱,不怀好意,甚至还有可能借机扣留赵王作人质。赵王因此又陷入二难境地。文章通过这样的背景交代,烘托了这次赴会环境的险恶,任务的艰巨,从而反衬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非凡作用。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一方面进一步暗示此次行程凶多吉少,给赵王和蔺相如的出行渲染了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气氛,同时也表明廉颇的忠心和深谋远虑,廉颇不但勇于冲锋陷阵,而且很有政治头脑,对赵国赤胆忠心,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

(15)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①,请奏瑟②。” 赵王鼓瑟。(秦王喝酒喝得高兴了,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瑟吧!” 赵王就弹起瑟来。①好音:爱好音乐。好,hào。②瑟:sè ,同琴相似的一种乐器,通常有二十五弦。)秦御史①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①御史:战国时史官之称,专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明清时指主管纠察的官吏。)[渑池会上,秦王盛气凌人,炙手可热,玩赵王于股掌,先是叫赵王弹琴为其饮酒助兴,接着秦御史上前大书一笔,一个“令”字,不仅把赵国置于秦国的臣属地位,而且视赵王以优伶的身份,这是对赵国的极大侮辱。]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①,请奉盆缶②秦王,以相娱乐。”(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里也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也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①秦声:秦国乡土乐曲。②盆缶:均为瓦器。《史记集解》引《风俗通义》:“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 缶,fǒu。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缻,即“缶”。)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发怒,不答应敲缶。在这时候蔺相如走上前去进献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①,相如请得②以颈血溅大王③矣!”(秦王不愿意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鲜血泼溅在大王您身上!”①五步之内:言距离极近。②请得:请求许可。本是委婉之辞,此处软中带硬,借以威胁。③以颈血溅大王:拿头颈的血泼溅在大王身上。意谓跟秦王拼命。)[紧要关头,蔺相如的大智大勇顿时迸发出来,只见他大步上前,步步进逼,“前曰”“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前”“跪”,这是两个极为普通的动作,可是却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和勇气,唯有“前”,再“前”,才构成与秦王“五步之内”的距离;“跪”,既表示了对秦王的恭敬,又暗藏了杀机,因为“跪”便于一跃而起,为其“以颈血溅大王”蓄势。通过这两个动作,一刹那之间,局势急转直下,在总体上赵虽然仍处劣势,但从局部看,秦王全在蔺相如的掌握之中,控制之下。]左右欲刃①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②。(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①刃:刀锋,此处用作动词,意为杀。②靡:mǐ,倒退,吓倒。)[秦君臣见势不妙,“左右或欲刃相如”,而“相如张目叱之”,一声断喝,神勇无比,如山崩地裂,如电闪雷鸣,仿佛就要“血溅秦王”,秦“左右”投鼠忌器,吓得“尽靡”。作者描绘蔺相如神形兼备,如闻其声,如见其状。]于是秦王不怿①,为一击缶。(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①怿:yì,高兴、喜悦。)相如顾①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回过头来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顾:回头。)[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后,“顾召赵御史”书,这个“顾”字蕴含了许多深意。它告诉读者,蔺相如已“前”,而赵御史还呆立在原处,但相如并不折返回来,而是仅回过头,仍据守威胁秦王的有利位置,可见他是处处谨慎,一着不让,决不授敌以可乘之机。赵王弹琴,秦御史立即“前书”,说明秦早有预谋;而秦王击缶,却要“顾召”,说明赵国君臣卒逢变故,呆若木鸡,以此反衬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超凡。秦御史书,秦王“令赵王鼓瑟”,傲慢强横;蔺相如将“令”字改成“为”字,既维护了赵国尊严,又不过分伤害秦王自尊,有理有节,表现了很好的外交才华。]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①。”(秦国的众大臣说:“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①寿:用作动词,向人进酒或献礼。)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①为赵王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献礼。”①咸阳:秦国的都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这段文字生动地叙述了渑池之会的经过。渑池会上,秦王步步进逼,耍弄赵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怿”而不得不为赵王“击缶”。作者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在激烈的对抗冲突中,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突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再一次为我们展示蔺相如大智大勇的高大形象。鉴赏这段文字,要特别注意细节的描写,前进缶,跪请秦王,张目叱之,顾召御史,诸如此等细节,作者只在行文之中随加点染,并不加以工笔细描,重彩涂抹,更无一字评议。可是因为这些行动都是发生在千钧一发、无暇思索的紧张时刻,几乎全是一种下意识的举动,非反应机敏,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智大勇的人不可以为之,因而这样的描写便能塑造一个威武壮烈、英勇无畏的爱国者形象!怪不得明代凌稚隆说:“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

(16)秦王竟酒①,终不能加胜于赵②。(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①竟酒:酒宴完毕。②加胜于赵: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加,动词。胜,这里作名词。)赵亦盛设兵①以待秦,秦不敢动。(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①盛设兵:大规模部署军队。盛,多。)

(17)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①。(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①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第16、17段,写斗争结果。秦“终不能加胜于赵”,这是外交上的胜利。“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点出外交上的胜利,是以廉颇陈兵边境、严阵以待的军事力量作后盾的,暗点了廉颇的作用。赵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说明赵王知人善用,同时也催生了廉蔺之间矛盾。文章自然地过渡到第四部分。]

第三部分(第14至第17段),渑池之会,蔺相如再次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挫败了秦王的阴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18)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①以口舌②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③,吾羞,不忍为之下。”(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①徒:只、不过。②口舌:代指言语。③素贱人:本来是卑贱之人。指相如为宦者令的舍人。素,向来、本来。)宣言①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①宣言:对外扬言。)[廉颇居功自傲,这是矛盾的发生。这几个句子呼应了篇首,文章开头概括介绍廉、蔺两人身份,前为上卿,后为门客,一贵一贱,两人地位高下悬殊。这里写廉颇既居功自傲,又囿于贵族等级观念,对蔺相如愤愤不平。一段牢骚话,有力地回应开头的伏笔。]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①。(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相如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意跟廉颇争位次高下。①争列:争班列、位次,意即争地位高低。列,职务、职位。)已而①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②。(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避开他躲藏起来。①己而:不久,过些时。②匿:藏。)[面对廉颇的骄横,蔺相如退让回避。这段文字作者刻画人物手法非常高明,写廉颇,只写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以突现他的骄横张扬;写蔺相如,只写他的行动,透过“闻”“称”“望”“避”“匿”,暗示出他内心的隐忍谦让。]

(19)于是舍人相与①谏②曰:“臣③所以去④亲戚⑤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⑥,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⑦。且⑧庸人尚羞之⑨,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⑩,请辞去。”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仅仅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恐惧得太过分了。即使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①相与:共同,一起。②谏:下对上的劝告。③臣:秦汉以前表示谦卑的自称,相当“我”,对方不一定是君王。下面“君”表示“您”。④去:离开。⑤亲戚:双亲和戚友。⑥同列:同一个职列,指二人同为上卿。⑦殊甚:太过分。殊,很、极。甚,过分。⑧且:连词,即使,表示假设兼让步。⑨羞之:以之为羞。羞,意动用法,以……为羞。之,指蔺相如竭力退让廉颇的做法。⑩不肖:不贤、不才。)蔺相如固止之,曰:“公①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②?”(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①公:敬称对方之词。②廉将军孰与秦王:即“廉将军孰与秦王甚”的省略,意为“廉将军与秦王孰甚”。)曰:“不若也。”(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①,独畏廉将军哉②?(蔺相如说:“像秦王那样有威势,我蔺相如却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我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①驽:nú,劣马,比喻庸碌无能。②独……哉?表示反问,难道……吗?)顾①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②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③。(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的原因,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如果现在两虎相斗,那情势必不能都活下来。①顾:但是、只是。②加兵于赵:对赵国动武。③不俱生:不共存,谓两人中必有一死。)吾所以为此者,以先①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我所以采取这样态度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怨仇放在后头啊!①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用法同。)”[写蔺相如向舍人说明避让廉颇的原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现出蔺相如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的高贵品德。]

(20)廉颇闻之,肉袒负荆①,因宾客②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③之人,不知将军④宽之至此也!”(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浅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①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鞭打。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荆,灌木,古代常用它的枝条做成荆杖。②因宾客:通过自家的宾客引导。因,通过、经由。③鄙贱:见识鄙陋,身份卑贱,这是自责之词。④将军:指蔺相如。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战国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

(21)卒①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②。(最终两人互相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①卒:终。②刎颈之交:即生死之交。)[写矛盾的解决,将相和好。]

第四部分(第18至第21段),负荆请罪,廉蔺交欢。这部分并写廉、蔺二人,写廉、蔺矛盾的激化与解决的过程。

在结尾的这一部分里,作者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使蔺相如的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把蔺相如面对秦王与面对廉颇的态度进行对比,从多层面表现蔺相如的“勇”。为了维护赵国尊严,面对威武的秦王和如虎似狼的秦臣,蔺相如临场不慌,临危不惧,廷叱秦王,辱其群臣,敢于头与璧俱碎于柱,敢于以颈血溅秦王,这说明他有不畏强暴之勇,有不怕牺牲之勇。同样,为了使秦国“不敢加兵于赵”,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嫉妒和侮辱,忍辱含垢,忍辱抱屈,一味退让。说明他有隐忍退让之勇。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正的大勇之士!

作者把蔺相如和宾客对比,表现蔺相如过人的见识和气量。对于蔺相如一味退让廉颇,门客以为蔺相如“恐惧殊甚”,以之为羞,竟至于“请辞去”。而蔺相如心里想的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时时事事想的是国家的利益和安危。为了国家,他可以赴汤蹈火,为了国家,他可以忍辱含垢,一个尽忠报国之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扬言“必辱之”。而蔺相如念及“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深知廉颇是支撑赵国大厦不可或缺的一根大柱,是名闻天下、战功显赫的良将。蔺相如爱国忠诚,不以“争列”为念,更重要的是,相如明白“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不是害怕廉颇,而是考虑赵国的安危。在这个事件中,廉颇与蔺相如,一为私,一为国,一个目光短浅,一个计虑深远,境界高下,识见深浅,不判自明,更妙的是相如这番内心话不是义正词严的在大庭广众之中向廉颇说出,而是在舍人因为这件事准备辞退,不得已之时才在府内讲出来,没有丝毫炫夸之意,这更让人感动。当廉颇听到这些话后“肉袒负荆”,又从侧面反映相如的识见和处事的深谋远虑,确非常人可比,所以能特别感动廉颇。总之,廉蔺交欢的故事,进一步展示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司马迁评说完全正确:“相如一奋其气,威信(伸)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司马谈,历任太史令。司马谈卒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间,二十岁起游览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迹,广为搜集史料,为他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当局判处腐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史记》的写作。直至武帝征和二年(前91),才基本完成全书的撰写工作。他的卒年,约在完成《史记》以后的一二年或二三年,已无从查考。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