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江亭夜月送别其二赏析)

【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⑵碧砌:青石台阶。

【鉴赏】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诗人眼中的景物因为友人的离去而带上了凄凉惶遽的情调。烟是“乱烟”,其实是指朦胧月色中江亭附近弥漫的雾气。对于心情好的人,月夜的朦胧纱幕未必会有“乱”的感觉,它可以很恬美、很可爱,但今天在诗人眼中却显得迷乱而令人不悦。

首句写“烟”曰”乱“,既是形容烟雾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乱,友人自青石台阶离去,乱烟笼罩着青石台阶,则友人踪迹不可寻矣。“碧砌”指江边亭子的青石台阶。诗人和他的友人正是在乱烟笼罩着的江亭旁执手话别,是离愁别绪使诗人感到景色的凄清苍凉。次句写“月”曰“飞”,既写出了时间的推移,表明诗人久久伫立不愿离去,也暗示了诗人伫立凝思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既是送别,分手是不可避免的。终于在江亭旁边只剩得送行者王勃一人了。这时,他再看周围,便发出这样的感慨:“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离亭掩”,指分别,此处写近处景。离亭掩映,周围寂静无声。全诗仅此三字正写送行的事实。“寂寞”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诗人此时的心境,直接了当,毫不隐晦,突出了此种感觉的强烈。

下句的“江山此夜寒”则是对寂寞之感的再次强调,此处写远处景,今天夜里,大江和高山格外寒冷。不但因为夜深,主要的是因为朋友离去所造成的孤独凄寂,使整个世界都变得格外寒冷。冠以“江山”二字不但与诗人面临的实景有关,而且使这种孤凄的感觉超越了个人而具有充塞宇宙天地的空阔寥廓之势。这样,诗人所要抒发的离情别绪就被刻画渲染得神定气足了。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共两首,都是五言绝句。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将身边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画面优美的月夜图,在描绘这幅图景时,诗人用富有情味的字眼,将他寂寞孤独的情感融汇其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将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在情景之中,产生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写离亭,用一“掩”字,表明离亭掩映在周围的景物之中,封闭的空间往往会让人更加感到孤独寂寞。“寂寞”,既写外在的景物,也写内心的情味。最后一个“寒”字,将全诗的情感凝聚其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通篇写景,而诗人送别友人后的伫立凝望、留连若失之状和孤寂怅惘、凄凉寂寞之情却自然浮现纸上,无一字写情,却句句含情,把情完美地融化于景中了。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