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于谦原文是什么(石灰吟全诗赏析)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1398年~1457年),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民族英雄,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他文武双全,屡建大功,所以,他的官越升越大,最高做到少保。少保是一品,是明代官员中最高的职位,直接协助皇上办事,总督军务。后来说他阴谋叛逆,被冤杀。最后,皇上发现于谦是被人陷害,后悔莫及。此后,明神宗即位,赐他谥号为“忠肃”。《于忠肃集》收集的就是他的诗文。下面讲有关于谦的3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于谦的故里是现在河南民权县程庄镇于庄村。于谦少年时就崇拜宋朝的文天祥,他把文天祥像悬挂在座位旁边,一挂就是几十年。他很聪明,很小就能吟诗作文。据说七八岁时,有个和尚给他相面,惊奇地说道:“这孩子将来能当宰相。”八岁时,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一位老者觉得很有趣,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赤,红也;赤帝子,暗指刘邦。可见,于谦的对句气势非凡。

这里插入一点关于赤帝斩白蛇的故事。史书上记载:汉高祖刘邦当皇上之前,一次路遇一条当道的白蛇,他就拔剑斩了白蛇,继续前进;结果路上又碰到一个老妇人在哭。问她为何而哭,回答说:“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说罢,就消失了。

第二个传说:于谦被冤杀之后,官府派人来抄家。抄家的官员发现,于谦的正屋锁得严严实实。打开一看,原来是皇上赐给他的蟒袍、剑器等;其他屋里,除生活用品外,没有任何多余的财物。于谦死的那天,有一个叫朵儿的官员,他本来是陷害于谦的曹吉祥的部下,可他竟然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号啕大哭,结果遭到曹吉祥的鞭打。但第二天,他照样泼酒在地,表示祭奠。还有一个叫陈逢的人,被于谦的忠义感动,收殓了于谦的尸体。

后来,陷害于谦的曹吉祥与石亨,一个被灭族,一个死于狱中。于谦之冤终于得以洗刷。等到明宪宗即位,在全国范围内给于谦平反昭雪,还发了一个文告:“当国家多难之时,保卫社稷使其转危为安,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枉,而朕更是怜惜他的忠诚。”明孝宗当了皇上后,赠于谦谥号为忠愍,而且给他修建祠堂,传旨让地方有关部门年节拜祭。明神宗即位后,又改谥号为“忠肃”。

第三个传说:于谦当“兵部侍郎”时,一次巡抚河南。当时朝中宦官王振专权,贪赃纳贿。地方官进京或京官外出回京时,都得给他与权贵们献上贵重礼物,不然,就会遭到打击和排挤。于谦则什么都不带,而且因此写了一首诗:“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现在先解释这首诗中的几个词语: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的艰难过程。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等闲,平常。4.浑:全。5.清白:表面上指石灰洁白的颜色,其实是比喻纯洁高尚的气节。

再试着用白话翻译这首诗: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

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烈火焚烧它,

它却像平常事一样对待。

粉骨碎身,

它全然无所畏惧。

决心要在世界上,

留下清白。

最后,讲讲这首诗的主旨及其写作艺术:很明显,这首诗作者是把自己比作石灰的,诗中展现的是他忠于国家与坚持真理而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他高洁磊落的胸怀。下面谈谈这首诗的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借物的显著特点,喻人之光辉品格。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如果只是写出事物的特点,不与人的品格联系起来,那么,写得再好,也不过是某种事物的一张合格的说明书而已;即使在写事物特点的同时,联系了人的品格的某个方面,那也可能是牵强附会之作。只有所写事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一一对应,那才是真正的艺术。而于谦的这首诗就做到了这一点。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很形象地写出开采石灰石的过程。而这个特点正符合坚强者的品格:他是甘心经受磨炼与痛苦的。

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这又是写烧炼石灰石的特点。而这正象征着有志之士面临严峻考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从容不迫的精神。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极形象地写出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特点。而这又自然而然地使我们想到英雄人物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

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写的当然是石灰粉的显著特点:洁白的颜色。而这更是明显地在倾吐志士仁人要一生纯正清白的心声。

请注意:诗中所写石灰的每一个特点,其实都与作者于谦的诸多品格一一对应。纵观于谦一生的言行,我们可以说,《石灰吟》就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像这样物与人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的诗文,实属罕见。

第二个特点:作者既是诗中人,又是诗中人的评论者。

这首诗用的是拟人手法,作者把自己写成了石灰。但在写石灰的过程中,又加入了评论的诗句。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既是石灰自评,也可以认为是作者对石灰的评论。

比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这句诗,“烈火焚烧”当然是写制作石灰的过程,而“若等闲”三字,却与制作过程无关,而是写石灰经受这种磨炼时的自我感受,或者是旁观者对它所表现出来的姿态的评价。其余如“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是如此。

像这样物我一体、主客一家、处处双关的写作艺术,虽不敢说是唯此一家,但敢说,能达到这种高度的实在寥寥。

篇末还想补充与这首诗有关的一些资料,应该说不是蛇足。

1.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明清历史的历史学家阎崇年曾告诉听众说:他在研究明代著名将领袁崇焕的时候,觉得最能反映这位英雄精神的一首诗就是《石灰吟》。但他查阅于谦的个人文集中并没有《石灰吟》。随后他到于谦的出生地和主要生活地杭州调查,结果发现《石灰吟》作者其实是明朝一位在杭州做过知县、后来被“放逐”到深山采石灰的普通下级官吏,他闲暇时写了一部历史小说《于谦传》,其中小说主人公于谦写了一首诗,就是《石灰吟》。

2.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中西部的于家石头村现有400多户人家,当地人说,其中大多都姓于,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1988年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把这个村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村”。

3.后世人不忘于谦,通过各种形式来纪念他。比如,北京与杭州都有“于谦祠”。北京的于谦祠在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原有门匾书“于忠肃公祠”。杭州的于谦祠在于谦墓旁,而于谦墓位于杭州市的三台山麓,西湖乌龟潭畔。现已成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观,是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杭州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