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源泉
地球表面70.8%的面积,是汪洋大海。人都说我们的行星叫错了名字,它应该叫“水球”。但我们能责怪谁呢?遥想先祖,大约从树上爬下来不久,一个转变是从爬行到行走,视野为之开阔。在地上极目四望,远近皆地。于是就有了“地”的概念,名之为地球那是后来的事情了。古时的命名者皆是不知其名,不留其命者,而命名力的伟大却穿越时空,无可阻挡而无可改变。即便后来知道了地球多水,浩渺无际的海洋,使地球成为茫茫宇宙中独有的蓝色星球,地球形相若此,地球名号依然。宇航员在天上看地球,多么美妙啊,一颗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的,湿柔湿润的蓝色星球。而包围并着意装点又似乎漫不经心地覆盖地球的,便是海洋,海洋之水。海洋是地球表面咸水水体的总称。海洋拥有3.6亿平方公里,约相当于38个中国的国土面积。世界史上以寓言、哲思、美文言海洋之庄严妙相的,莫过于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庄子所言,沧海一粟之由来。
但,庄子是在地上说这番话的,人之所居也,离不开地。称之为地球,自有道理在,而况先有地球,后有海洋。地球诞生的年代距今约45亿至50亿年间,科学家称之为原始地球,它的地表遍布滚烫炽热的岩石,它除了滚烫炽热的岩石之外一无所有。但,地球是由太阳系星云分化所得的星际物质聚合体,富氢气和氮气以及固体尘埃。追溯固体尘埃的来源,才知道它出身“高贵”,它是已经衰老的星球爆炸的碎片,含结晶水。但这些水都被封闭在岩石之中,它不失时机地在高温作用下离析出来,便成了水蒸气。水蒸气上升成为大块集云,云成为雨,雨一时无法与地表的炽热抗衡,雨虽雨也,雨成气也,雨不能在地球表面停留、集结,无论如何,地球冷却的过程已经开始。这一场原始大雨,下了不知多少年,有科学家说是“千千万万”年,地壳表面才从岩石凝结的温度——538摄氏度至1093摄氏度,降到水的沸点——100摄氏度以下。
崇明岛风光资料图片
等待是美好的。
等待就是聚集。
等待的那一瞬间终于到来:雨点落到地球表面时,不再“嘶”的一声成为蒸气,“喷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便冷却成云,成雨,落到地面上,聚集在低洼处,逐渐累积成湖泊与河流,最后汇集到地表最低区域形成古海洋”(《水——生命的源泉》,江苏科技出版社1996年12月版)。从坠落而汇集再流出,我们可以想象原始地球上的一种运动,一种从未有过且能改变地球面貌的运动:水的流动,流动于地,在地的高处沿斜坡往低处流动。流动的水下切,形成小水沟,下切的同时还顺走了地上的碎石粒子。流动,流动,最初的河沟流过最初的荒野寻找最初的海洋,那是“原初的水”。法国人加斯东·巴什拉在《水与梦》中说,那是富有肉感的“肉质的水”,是更加丰腴甜美的水,生养万物的水,地球古海洋的水。想起了克洛代尔在《五大颂歌》中,对水和本原的动人心魄的呼唤:
你的泉源不是泉源,是本原本身,
是原初物质,是母亲,我需要的是母亲!
大约经过十亿年的汇合与聚集,古海洋形成,古海洋已经初具波澜壮阔。在单调的地球上,古海从它形成那一天起,便是一个晃动不息的摇篮,地球上唯一的有水之地。为现代科学所证实的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的真理,就包容在古海之中。水溶解一切,溶解一切也就是包容一切;遥想古海当初,天漏大雨,浩浩无尽,惊雷闪电的天路上,是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甚至更远处的炸响与闪电游走,仿佛要把浑沌撕出一条裂缝来。有科学家,把古老而神圣的原始地球的地质年代浓缩在一年之内,再看这个世界上先后发生了什么?宇宙洪荒时的创生与巨变稍稍具体了:
一月,原始地球形成。
二月,地壳开始凝结。
三月,古海洋随之出现。
四月,古海中有了最早也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蓝绿藻是也。
五月,地球的传记、最初的化石开始形成。
五月以后的半年多时间,是繁忙而又酝酿巨变的地质春秋时代。尽管地球的形成便预兆着巨变即将到来,但真正使地球发生一场生态革命的路,依然漫长。时间和空间都在等待一个瞬间,这一瞬间,将使地球与古海名垂青史,光辉灿烂。
当古海洋中,发生了那么多堪称地球史上伟大的事件后,海洋依旧波涛滚滚,有一种波涛滚滚是表面的平静,有一种表面的平静是为了遮掩另一次伟大事件:海藻们正在向浅海区集结,最伟大的登陆将要开始。古海洋已成为孕育万物的“原始汤”。对“原始汤”的理解,如是我闻:古海当初充满了各种被溶解的矿物质,以及一再被合并的碳化合物的巨大分子。雷鸣电闪是造物的美意,加上紫外光及火山喷发,把这些原始的分子组合成各种酸、糖与碱基,然后是核酸和蛋白质的结合。此种结合只能而且必须在海洋环境中才能完成。古海,功德无量矣!
水在流动,古海波澜汹涌,不同于以往的是多了一种紧迫与急促,于今视之,仿佛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时的心潮起伏,古海中催生生命的进程,不急不躁地加快了。在大自然,一种伟大事件的诞生,往往是无中生有,从来不需要广而告之。海洋中最早的已经发展得蔚为壮观的蓝绿藻,于阳光之下波涛之上,晒完太阳之后,那一个瞬间于瞬间发生了:从阳光中获得能量,并溶解古海中的化学物质以制造食物,同时释放出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氧气。
这一里程碑式的伟大程序,被称为光合作用。
能完成这一程序的,只能是植物。植物在生命发展史上的作用,无可替代。
2021年8月,海口,为期三个半月的中国南海伏季休渔期结束,渔船陆续出海,前往目的地作业。新华社发
生命的摇篮在海洋。
植物与动物的分途在海洋。
光合作用的另一产品——游离氧也源自海洋。
水循环是地球上、宇宙间最伟大的循环之一。水,循环的水成为地球上唯一可以更新的物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语,谓之水,不亦可乎?地球上总的水量约为14亿立方千米,这些水,这些数目大得惊人的水,分别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多姿多样的形式,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地球的圈层结构,是由各种形态的水互为联结成就一体的。而在所有这些水中,有97.5%是海水。
淡水,人类万物须臾不可离开的淡水,只占地球总水量的2.5%,即0.35亿立方千米。而这些淡水储量中占最多的是南北两极的万年冰山,是淡水而不可用者也。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可用的淡水是总水量的0.3%,少之又少矣!“如果这少量的淡水没有不断地自行补充,河流湖泊会变成干涸,田地森林会变成一片荒凉,大地上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生存下去。幸而水分是经常移动的,无休无止地在海洋、空气、陆地之间循环”(《大自然一千个为什么》)。而太阳,给我们光明,给我们温暖,有时也能热死人的太阳,是水循环的动力源,是一切生命的出发点。太阳的恩典是最伟大、慈祥的恩典。离开了太阳,或者太阳不再照耀地球,所有的循环都将停止。人体内的循环也将停止,血液冻结。世界成为没有风,没有雨,没有雪,没有青枝绿叶的世界。何其幸运啊,迄今为止,阳光依旧灿烂地照耀海面,水气冉冉升腾于空中;江河湖泊,植物茎叶,冰川雪线,乃至潮湿地面、土壤表层均有水分蒸发。这些水汽质性自然随气流而飘荡,遇到冷气团时便成云,再成雨雪降落地面。这些降水的一部分滋润万物,一部分汇流江河湖泊,淡水源源不绝故也。然后再注入海洋,再成为水蒸气,再输送至陆地,如是往复,知其始而不知其终。海洋的蒸发只是水的蒸发,其含盐量却珍藏于海,海水,略带咸味的海水是海洋的特征。因此故,蒸发于空气中的海水,是淡水。江河充盈,淡水湖安之若素,人和万类万物心安理得地享用淡水,这是因为“太阳每年将50多万立方米的水蒸发为水蒸气”(《水——生命的源泉》)故也。
我们还要对雨雪致敬,这是在阳光驱使下,从天上掉下来的恩典,是水循环的主要形式,其形成与飘落极具美感。飘浮天际的云,我们抬头能望见的云,我们在飞机上与其擦肩而过的云,白云和乌云,是由不可计数的微小水滴和冰晶组成。天上无云,不会下雨。一片云含有几吨的水气,但往往是匆匆而过,没有落下一滴雨水,便不知所终。云层中的无数水滴,在阳光下远离海洋之后,便成了流浪者,它们互相碰撞,又恰巧把空气中的火山灰等尘粒包裹其中,成为凝结核。再漂移,再碰撞,水滴渐大,有了一定的重量,便飘落,便成为雨点、雨丝、雨打芭蕉、巴山夜雨、好雨知时节等,出乎意料,水循环也循环到了文人墨客的情怀中。体积最小的是毛毛雨的雨点,落下时似心有不甘,说是落,其实是飘,作悬浮空中状。雨点无论大小皆非泪珠状,最大的雨点因重量故,底部略扁,余皆滚圆,大珠小珠归海洋是也。
雪和雨形成的过程大同小异,但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冷,冷到一定程度,水气便成为雪花落地。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虽然温度低于冰点,云中的水滴却仍然保持液体状态。遇到合适的条件,这些水点会蒸发,形成水气凝结为微小的冰晶。水气继续在这些小冰晶上凝结,冰晶越来越大,于是成为雪花”(《水——生命的源泉》)。飘飘洒洒的雪,茫茫蒙蒙的雪,之所以为人类尤其是孩童们喜欢,除了它的姿态潇洒,便是雪花了。雪花有各种形状,因空气的温度和水汽多寡而不同,基本为六角形。雪花是晶体结构,占雪花体积90%为空气,无多水也。农人告诉我,雪落一尺,得水一寸。但无论如何它是淡水来源之一,是海洋的赐予。有摄影家所拍雪花照图案千变万化,美不胜收。最美的是那一片结构对称、极其精致的星形雪花,也有六角形状、针柱状、杯状、卷筒状等。其多姿其美妙,只能说声有天籁,物有天工也。
想得雨雪之美,就要进入雨雪之中。
这是自然给出的题目,但要人类来回答。所谓物象外意,即人之所见皆为物之表面,意之外层。虽然,自然是澄明的,却是多重的、不知几重的澄明,万勿以为我们所见,即为大自然的澄明之境。其为澄明章节之开首字母也,而自然之书不知几多页,几多厚,几多重,几多深。
水循环的一切都将重归海洋。
只有太阳才是水循环的原动力。
海和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却不可分割。洋,是海洋的中心,是主体。世界大洋占海洋总面积的89%。大洋显示着大地的深刻性,一般水深3000米以上,最深处1万多米。大洋与陆地保持着遥远的距离,却与陆上一切生命休戚相关。不受陆地的影响,水温和盐度变化甚小。世界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在洋的边缘,海是边缘者却不可忽略的典型:海独立存在着,又和大洋相拥相连,书上的语言称“海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水深从几米到二三千米不等。海是洋的使者,海临近陆地,能深切感受陆上季节和气候的影响。海还是大江大河的接纳者,我邑崇明岛即为长江涌进东海的、世界第一河口冲积沙岛。海洋学家把海分为三类: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
与天相接的是洋。
与洋相接的是海。
与海相接的是地。
与地相接的是人。
依老子语,稍做添加,可乎?人法地,地法海,海法洋,洋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也。
太阳照耀着海洋,海洋簇拥着、怀抱着陆地,滋润地球,哺育众生,它是无穷无尽的母亲的乳汁,是原初物质,是“肉质的水”。海洋以高贵的蔚蓝色,与苍穹天宇相映照,映照出它的无与伦比,映照出纪伯伦的词语:
你和你居住的世界,只不过是无边海洋的无边沙岸上的一粒沙子。如果自然听到了我们所说的知足的话语,江河就不去寻求大海,冬天就不会变成春天。如果她听到我们所说的一切吝啬的话语,我们还能自由呼吸吗?
“削水片”与观浪者
孩童时代,一种有趣的玩儿就是“削水片”,一众小兄弟,我是削得最好的。不是把水削成水片,而是让破碎的碗片,在水面上掠过,腾起,再掠过,看那涟漪。最好是,岸边有桃花盛开,水桥上恰有个洗衣服的邻家女孩,水片从她面前呼啸而过,涟漪起,花影乱,女孩站起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娘。”小脸白里透红。这种玩法只能在岛上的河沟里,不曾想到我后来相识的一个东滩放牛人,竟是个观浪者,坐在牛背上观浪,踏步在浅海区观浪,求教观浪法,却与削水片相似。
所谓观浪者,就是观察波浪的人。放牛人告诉我,看最简单明了的波浪方式,只需把一块卵石投进水塘,再看涟漪、均匀的涟漪,一个跟着一个,以圆圈方式作扇形展开,直到波塘边缘,不断地破碎又不断地发生。在海上,不会有池塘的平静,波浪的形式也没有这样规律,渔人所见往往是好一个“乱”字了得!风吹海面,总有大风小风吹过海面,涟漪成浪矣,各种大小不一形神各具的浪,它们前后起伏,它们互相撞击,它们互相堆砌,它们互相吞没,但总是后浪越过前浪。倘若风势柔和,风会把小浪的波峰柔和地吹皱、吹破,并把小浪们堆在一起,浪花也堆在一起,形成“白帽浪”。倘是风势渐大,海况颠扑,波浪被刮得团团乱转,这时候的海就是波涛翻滚的海了,风与波浪相合力,也相搏击,波浪并不喜欢一直受制于风。待波浪从风中脱身,以独立的风格和形态面世时,那种波浪被叫作“长波”,长长的波涛,可以继续几千公里,有规律地推涌,从容不迫却威风凛凛地向海岸线进逼,在轰鸣中,在巨大的轰鸣中,在连续的轰鸣中骤然粉碎。“长波”成浪矣,“拍岸浪”“冲击浪”是也。
我在崇明岛东滩结识的一个海洋学家说,他们之中的波浪专家有时可称潇洒,他只需坐在海堤上,根据他对季风、海上风暴以及海岸形势的综合分析,就能辨识或者猜想,东海里遥远的波浪来自何方?假如它是陡峭突兀的浩然巨浪,那么它就是血气方刚、青春年少的浪,它刚刚经历了一场海上风暴。雍容华贵,不慌不忙的浪,推进时圆峰耸立的浪,必定来自远方,可能来自地球的另一面。客从远方来,不亦乐乎?
风的强度和延续性决定了波浪的形式和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另外一个因素与“风浪区”有关。1967年夏日的一天,黎明将至时,我曾随崇明渔业公社的船出海,在颠簸和巨浪壁立、浪峰如谷的直上直下的爬升与跌落中,看太阳浑圆地鲜红地娇艳地从大海中沐浴而出,却浑无水痕。此行的任务是捕捞带鱼,要去远海,也第一次听说了“风浪区”这个名称。心有困惑的是,大海无处不风浪,还独有“风浪区”?老船长告诉我,无边无际的海上,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无边无际的风。“风浪区”是浩茫大海上一片风吹的范围,时速0.8公里的为微风,可以把海面吹起皱折,生出涟漪;时速为6.4公里的是强风、劲风,能把海面卷起来,卷起真正的波涛。船长让我放心,“看上去浪头汹涌,来者不善,但只要戴白帽翻白头,就可以对付,不会有太大凶险。”在我和船员的访谈中得知,我们当时遇到的“风浪区”范围较小。在波澜澎湃的大“风浪区”,海上的狂风一刮几千公里,巨浪出矣!风暴再把巨浪搅在一起,搅乱,变成超级浪,从奔腾呼啸的海上升起,升起水的悬崖陡壁。而有经验的水手都说:第七个浪头是最可怕的!那时候,东海还有很多很大的带鱼,最大的最宽处达20厘米左右,一般成年带鱼均有15厘米宽。一网银鳞,万点金光,活蹦乱跳生猛海鲜,倒进船舱后小带鱼一律放归大海。回到陈家镇港口的途中生火煮饭,无饭也,鱼当饭。把一条条大带鱼头尾切掉,扔进大海,可为它鱼之食。留取中间段,切三四块,大块,巨大块,丢进沸水大锅,俄顷即食。一人一个大碗,那鲜味,一旦想起,便会冒出。
此生有幸啊,第一次浮槎深海!
我的沐浴的太阳!
我的“风浪区”!
还有,我的带鱼!
波浪解析
波涛汹涌出了“风浪区”,波峰高度渐低。当一个海浪不可阻挡地接近海岸时,海浪会生出一种在大海中从未有过的感觉:海岸处浅海海底的拉拽,是波涛和泥沙的初始接触。
波峰降落之后,推进的速度随之放慢,当前浪放慢时,后浪、无穷无尽的后浪,依然汹涌奔突,赶上前浪,越过前浪,浪涛便带着海水翻滚飞溅于岸边,轰隆作响,无奈倒下,泡沫泛起,碎浪横流。海洋学家通常把业已破碎的巨浪、碎浪,分为溅出浪与冲击浪两种。其特点是,溅出浪拍击海滩时,在缓坡的岸线,总以白色泡沫引领。海浪要在海滩上经过很长距离才发生冲击。其过程眼花缭乱,每一次眼看着海浪要冲上岸线了,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为什么?它是被后边的波浪超越了,后浪如仪,还要推进很长距离,况且后浪复后浪!如果说溅出浪有点“絮絮叨叨”的话;那么,冲击浪,或曰拍岸浪,却是痛快淋漓的,它在崩溃时心有不甘地把浪花一簇一簇、成群结队地掷往远方,然后有声有色地四散开去,极为壮观且美不可言。这种浪常见于山壁陡峭的海岸,它们强力冲击海滩、岸线,不畏顽石,浪复一浪,年复一年。海浪在粉身碎骨后会重新集结,山壁被它们“咬”下后,终会松动。
冲击浪给海岸带来了别样风景、冲击乃至破坏。但它也担负着雕塑世界海岸线,使其不断更新的工作。在全球各大海洋岸线,无休无止不知疲倦的拍岸浪,每年破坏和重建的海滩数以千计。它们是破坏者,它们也是建设者,且它们的破坏似乎是为了更新,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它们不辞劳碌,不辞奔波,把这个海滩上的沙子搬走,连同贝壳和残缺的螺号;过些日子再把它们送回来,更多的是有去无归,成了天涯海角的另一处海滩。
你很难寻回昨天的海滩。
你只能把风景留驻心中。
曾经有一个很不错的比喻说,潮汐涨落是地球的呼吸运动。而在冲击海岸的所有波浪中,是初看时刻,好像波澜不惊,微不足道的是每天两次的起伏涨落,潮汐是也。我故乡的农人称之为“潮汛”,潮有信也,按时而至;潮汐所含的讯息包罗万象。现在我们已经了解,潮涨潮落既与地球的呼吸无关,也不是大海任意为之。而是地球的天体近邻太阳和月亮引力牵引的结果。牵引一词极富诗性,牵之引之也,一种力量,巨大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大海,搅动着大海,狂奔疾呼。所有的浪漫都离不开月亮,它的不可思议处在于:它比地球小,其引力也小得多。可是尽管如此,月球每天环绕地球运行时,还是有足够的力量搅动所有的海洋,上下翻滚,奔腾激越。地球向月、背月的两面均有水鼓起。太阳体积大,但距离地球太远,对潮汐的影响约为月亮之半,且要看太阳所处的位置:在月球、太阳和地球成直角的时候——比如上下弦月时,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一部分相互抵销,是有低潮;而当太阳和地球连成一线,如新月和满月时,月球和太阳相叠加,有大潮,高潮,吾邑乡人所说“初一十五大潮没”是也。因而得知,风只能搅动海的表层,即便是狂风大作,巨浪奔突,那只是浪涛在海的表面滚过,表层以下,游鱼竞逐,大海安然。而唯有潮汐能移动整个大海,还能移动土地与大气。每当大海出现3米高潮,陆地会升高15厘米,环绕地球的大气层会向月亮和太阳凸出几公里。
因着地球表层并不是匀称的,覆盖地球的海洋也无法平坦,它是一连串,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或居于平坦,或处于海湾的海盆。这盆地里的海水在潮汐的牵引下,彻上彻下地来回晃动翻滚,因着海盆的形势不一,潮汐的状况也因此复杂多变,有了多样化的浪潮。有的地方成为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观潮胜景,如杭州钱塘江口。钱塘江南岸50万亩围垦地挡住江口,江面变窄,有一夫把关之势。潮水进则易,退者难,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相拥挤,相重叠,形成潮涌,涌出飞溅的浪与飞溅的水花有几丈之高,且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若云若树,拂天拂地。再者杭州湾处在太平洋潮流东来直冲之地,又在东海西岸潮差最大处,是有天下第一奇观之钱塘潮形成,得天独厚矣,得地独高矣!
每年看钱塘潮的游人摩肩擦踵,也总有人走出“红线”之外,试图更近地看那潮头,听那涛声,攥一把浪花,欣赏那美丽。不幸的是总有人被潮头卷走,这一刻,人才知道浪涛多情也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