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宫女出宫后,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观赏。
宫女在本质上属于女仆,只不过,她们伺侯的对象是帝王,想方设法让帝王心花怒放,是她们的分内事。招收宫女的做法古来有之,大约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当时规定:宫女一律由战败方的女俘来充当。
从西汉开始,招收宫女的方法发生改变,直接由朝廷派遣官员深入到民间各地去挑选,这种方法向来连续到清朝,在古代上传承了2000多年之久。
由于要伺侯帝王,因此,挑选宫女有许多严格而苛刻的规定,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干成为合格的宫女。
一,必须年轻貌美,年龄要求在13——19岁。
二,对身份有严格要求,古时候规定,商人、郎中、巫师、百工的女儿,没有资格做宫女。
三,必须会做女红,会干刺绣、纺织、缝纫的活。
宫女进宫后,除过极少数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名分之外,即当上嫔妃或女官之外,绝大多数宫女只能在孤寂凄凉中度日,看着韶华远去。
当一名宫女超过30岁,仍然没有获得名分,对皇宫来说,她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只能被无情地赶出皇宫,给更年轻的宫女腾出位置,因为,皇宫从来不养无用之人。
那么,这么多宫女走出皇宫后,她们都去哪儿了?命运怎么?
从古代文献的记载,以及古时候文学作品的描述,可以看出,可供出宫宫女选择的路子并不多,大致有三条。
大多数选择出家,少数倒贴着嫁人,或者沦陷为青楼女子。
在古时候,不论是出嫁的女子,还是进宫的女子,自她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起,基本上就跟娘家人划清了界限,她在以后的生活不论发生如何样的变化,娘家人不可能再接受她。所以,宫女出宫后,回娘家这条路首先被堵上了。
宫女为何不选择一个如意郎君,却要倒贴着嫁人?
根本真相是,宫女在30岁出宫后,已经错过了最佳婚育期,在婚姻市场失去了竞争力,没有人再情愿娶。
毕竟,古人寿命较短,大多人在14岁左右就结婚生子,40岁就已经算步入老年。30岁的宫女在大多数人眼里,已经是“年老色衰”的代名词,人们担心娶了这样的女人有可能无法生育,从而给家族断了传宗接代。
宫女每天都在精神高度紧张中伺侯主子,一些事略微做得不好,被打骂是家常便饭,这会导致她们产生“血郁”,加速衰老,落下病根,这也是男人们不愿娶宫女的一个重要真相。
另一方面,宫女的名声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好。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这是宫女生活的真实写照。
宫女自进宫后,就完全隔绝了跟外界的交往,每天在高墙大院里重复着伺候人的工作,没有机会学习基本的人情世故,会导致她们出宫后难以融入社会,遭到他人的嫌弃。
大多数宫女得不到帝王的宠信,只能如同鲜花一样慢慢枯萎。一些不甘寂寞的宫女,会跟关系要好的宫女或太监结合成名义上的“夫妻”,并行夫妻之事,俗称“对食”。这对深受礼教文化观念影响的古人来说,很难接受这样的事。所以,人们在谈婚论嫁时,都会戴着有色眼镜审视宫女,对她们敬而远之。
一些宫女会用自己十几年青春换来的血汗钱,倒贴着把自己嫁给贫苦人家的男子,或者给一些老爷当小妾。
不论是哪种方式出嫁,都属于被迫的,在家里基本上没什么地位。如果遇到好人,也许可能善终,若遇到刻薄的,会受尽折磨。
末代皇帝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里,记录了一些出宫宫女的真实生活,他写道:清宫里一些“退休”的宫女,即便是嫁人,但日子过得并不好,甚至因为不能生育,受尽欺辱,活活被打死的都有。
许多宫女过惯了皇宫的奢华生活,对粗茶淡饭不感冒,很快会把自己积攒的薪水花光,又嫁不掉,在走投无路之下,一部分宫女为了有饭吃,只能沦陷为青楼女子。
还有一部分宫女属于“半路”出宫,要么是因为偷盗皇宫的财物被赶出宫,要么是跟一些嫔妃争风吃醋被轰走,要么因为其他事情而离开,这类宫女走上社会后,会被许多人认为人品有问题,也导致她们难以嫁出去。
在婚嫁上丧失自主权,又没有其他谋生手段,当大多数宫女看清自己的命运时,往往会选择削发为尼,在佛门里度过余生,兴许,这是她们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