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提起匈奴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汉朝400年,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时断时续。在初期,汉朝不得不通过和亲的政策和措施,保证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往来。汉武帝刘彻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双方之间的军队作战长期拉锯。匈奴最后失败,但是汉朝也出现了很多流民起义,社会矛盾空前严重,数十年的积累因这场战争一扫而空。
之后的汉朝和匈奴依然通过和亲维护两国之间的边境和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场战争已经结束。实际上,当时的匈奴分成了多个部落。坚持与汉朝对抗的部落,于汉王朝在西域地区进行了长期的古代性角逐。西域地区在匈奴还是一个强大而统一力量的时候,就被匈奴控制。
某种程度上,汉朝属于后来者。这并不意味着汉朝在西域的影响不敌匈奴。曾经汉朝广泛联系各国共同对抗匈奴,确实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但是当汉朝内部出现问题并由新莽政权代替以后,汉朝短期内建立的优势和领导地位完全崩溃。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西域在当时是汉和匈奴走向世界的门户,所以也必然是两者的必争之地。汉武帝刘彻时期希望构建以汉王朝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所以也将自己的目光放在西部边境地区。两者的长期而激烈的竞争使得西域各国被迫选边站队,卷入战争。
于汉王朝而言这伟大的胜利。汉朝最后确立了在西域的优势,设立都护府,对南北道诸国进行管理,保证丝绸之路的东段畅通。而在王莽时期,由于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域六十余年与中原王朝失去联系。虽然之后的东汉王朝恢复了在西域的管辖,但是管理能力大幅下降,两百多年都没有在西域地区建立真正有效的管理。
西域的古代范围本来是有待考证的,在古代书中是一个地理概念。我们通常认为是中国古人泛指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但是这里的古人究竟是哪一个时期的人?在史记当中,西域只是西部疆土之一,并不代表具体地区。在地理位置处于汉王朝西部的所有地方和国家都是西域范围之内。
汉王朝最开始是在公元前121年占据河西走廊之后,才正式接触到的。当时人看来是西部的地区。在此之前,河西走廊距离中原过于遥远,人口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控制成本很高。在汉朝的内功没有修炼好的时候,是不会将自己的势力染指的这一地区的。而这一地区长期以来也是匈奴的地方,它既可以达到在西北部包围汉王朝的战略目的,也可以保证在匈奴角度看来丝绸之路的贯通。
但是当汉武帝刘彻决定反击匈奴的时候,河西走廊地区志在必得,但是当时固有的现实条件依然没有改变。汉王朝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成本依然很高,所以汉武帝刘彻就想要曾经在此地生活的乌孙人返回到故土。一方面加强与西域的联系,另一方面充实河西走廊寻找盟友共同攻击匈奴。
这第一次世界大战略构想在现在来看是一厢情愿的。但是当得知乌孙无意东归的消息以后,汉武帝刘彻顶住了现实情况的压力,王朝的政府直接接管,因此联系西域各国。匈奴在西汉中期管理的西域共有36国,重要沿南北道分布。大部分的国家都臣服于匈奴,匈奴在古代上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野蛮,匈奴也知道财富在西域地区并不一定是要通过掠夺而来的。
所以当时匈奴保证自己丝绸之路的贯通,同时也在西域地区维护以匈奴为主的治安,就是向多个国家缴收保护费。依靠匈奴的国家可以在支付给匈奴大量财富以后,保证自己在该地区的正常经营和生活。很多国家力量弱小,也不必要因此对抗匈奴。所以在汉王朝的力量进入西域之前,此地自有一套自己的治理模式。
这些国家的生产方式大致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游牧生产方式,军事较多战斗力较强,也是汉朝联合的重要对象。他们民风凶恶,有强国。在生活习性上与匈奴相近,甚至曾经是在某一个地区的匈奴对手,只是最终被匈奴击败远迁。还有一些国家重要是以绿洲农业为主进行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他们有着充分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但是国家规模较小,国家实力较弱。当时的汉朝以西域东部地区为基础逐步渗透,与同样以农业为重要生产方式的绿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逐步扩展到乌孙为代表的这些与匈奴的生活习性相似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普遍与匈奴有着血海深仇。
西汉在西域地区的初期经营并不是十分民主的,实施了很多强硬手段,这导致了各国在汉朝使者到来的时候恢复于汉朝。但是转手就听命于匈奴。当时的汉朝为了给这些摇摆的绿洲国家以有效的震慑,发动了一场对大宛的战争。这场战争长距离,规模大,不在于胜负,而是在于一种国际态度,宣扬国威。
才真正打开了汉朝在西域地区的外交困境。之后的汉朝虽然经略西域有方,但也只是南道国,这些国家力量比较弱小,真正的丝绸之路仍为匈奴所控制。西汉的使者为了能够联系更远地区的能够共同对抗匈奴的力量,不得不走小路翻山越岭。但是也因为一些绿洲国家的暗中帮助和合作,西汉在当地的统治成本逐步下降。
此时的匈奴也意识到汉王朝的野心,双方都开始找寻自己的同盟力量。双方都十分重视乌孙这个国家,虽然匈奴曾经有过节,但此一时彼一时。乌孙依然是可以联合的力量。而且在西域的人口规模当中,乌孙的人口有63万人,而且西域各国总共只有三十多万人。乌孙能够归顺谁,谁便能够建立自己的霸权。
为了能够降服乌孙,汉朝与匈奴两大力量都进行了软硬兼施的收买政策。其中也包括和亲,也包括军队进攻和军队威慑。在汉朝元丰年间,汉是公主细君入乌孙,之后还有王朝的解忧公主也嫁入,而匈奴也依此效仿。因为长期以来乌孙都实行贴近汉朝的国家方略,所以很多时候匈奴也难以控制西部大部分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乌孙与匈奴势不两立,以及完全倒向汉朝。
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重要是因为乌孙在最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筹码,匈奴和汉朝都不得不看自己的脸色。但是乌孙国内部也有两大力量,一个是亲汉朝的,一个是投降匈奴的。这两大政治力量在国家的内部经历了长期的斗争,两大公主也广泛参与。一次又一次的政变,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使得乌孙的对外政策,并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那样简单。
但由于汉王朝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经济优势和贸易优势。所以总体更加亲近汉朝。最终乌孙国解忧公主一派的政治力量赢得国内斗争。才最后倒向汉王朝并出并联合夹击匈奴,这都已经是后话。
在于争夺乌孙的竞争失败,匈奴把自己的经营重点放在了车师楼兰。这也是匈奴在西域为数不多的最终据点,汉朝与匈奴也展开了长期的国家竞争。为了能够切断匈奴的力量,汉朝甚至不惜动用国本,一次又一次不惜任何代价的帮助西域国家反击匈奴的进攻,而这也造成汉王朝的部分经济困难。但最后的结果是汉王朝取得一定优势,并且在汉昭帝时,匈奴再次反扑无果,被迫全体撤退。
如此汉朝在西域的统治真正巩固,持久的战争暂告段落。由此,在西域地区,汉朝的统治也进入到了巅峰。但是注意,古代时期并不长,西汉也早已进入末世。由于内部问题严重,经济问题困窘,王朝在末期进行了各种改革。最后民众和基层官员选择了一个叫王莽的人掌握国家权力。为了能够进一步实施有利于社会的改革,变法。王莽建立了新朝,取代了西汉王朝。
而西汉在西域地区的基本统治自然也由王莽继承。王莽执政以后,对西域的态度发生很大变化。原先的平等合作变为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忽略西域国家的独立性。在王莽看来,自己在西域地区加强管理,将其内化为汉朝国土。但是社会现实是双方仅是合作关系,西域各国仅是将安全方面的问题外包给了汉朝,两者之间的政治默契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合作。
随着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管理的强化,一些交通要道和军队要冲的小国,他们的政治经济的压力陡然间增强。虽然匈奴在西域的斗争中败北,而并不意味着匈奴的力量彻底消失。车师,楼兰等国再一次投靠匈奴。虽然当时的匈奴表面上也对汉朝有礼节,并不意味着匈奴没有曾经的野心。王莽为此采取强硬的方式对待匈奴,并且以此种结果威胁西域各国。
这种强硬的民族政策确实属于初期的改革,大刀阔斧。但也导致在汉朝经略西域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权威崩溃的迹象。尤其是在对西域各国和匈奴这些力量的政治地位方面进行了一次打压,最后破坏了共同合作的政治基础。引发了包括匈奴在内的西域各国的强烈反感。为了镇压这些反抗力量,王莽诛杀三位车师国国王,而乌孙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只能采取怀柔政策。
匈奴集中精力重新进入西域地区,西汉王朝中后期以来在西域地区建立的和平友好环境被破坏。甚至到了王莽执政末期,中原王朝在西域反而遭遇了匈奴与诸国的共同对抗。在之前的打压和之后的军队镇压过程当中,王莽也出现了很多文化上的政策失误,使得西域各国离心离德。在匈奴和西域诸国的共同合作和进逼下,王莽派出的军事最后作战失败,退回敦煌。
这些军事并没有严格遵守军纪,开始滥杀西域普通民众,将人头割下回去请功,谎称作战胜利。在国内赢回了面子,继续欺骗本国民众,但是真实的作战情况无法改变,在西域还没有来得及撤回国内的军事,从此与中原失去联系,并被匈奴逐剿灭。可以说,从公元前60年以来,中原王朝建立起来的有效的军政系统不复存在。
此后,西域基本与中原王朝失去联系,导致西汉经营成果完全丧失。随后汉王朝也爆发了中期的绿林赤眉起义,国内问题自顾不暇,混乱不堪地方豪族和中央政权之间的斗争竞争激烈。刘秀最后以光武帝的身份建立东汉以后。初期专注于国内经济恢复和发展,以及对豪门望族政治逼迫的妥协。
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西域的各种问题无法及时处置和挽回。西域短期内处于自由发展状态。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才进一步返回西域,在形式上恢复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形式和规模。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两者不再是同盟关系而是经济上的合作关系,只是局部国家与东汉王朝有着军队层面的合作。而匈奴在当地的力量一直存在。并且,虽然古代上我们说匈奴被汉朝打败以后向西迁移,实际上匈奴的主体部分依然留在当地。
与其他游牧民族和西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依然有着自己雄厚的政治力量。汉朝末年很多匈奴人口和其他民族的人口纷纷内迁,而中原地区的军阀为了能够有一只持续作战力量的骑兵和人口也纷纷准许匈奴人口内迁。在内迁的过程中,北部地区出现了民族成分的逆转。总体人口较少的匈奴和其他部落人口在北方的一些特定地区反而比汉族人口分布多。
当强大的部落开始了武力南下的时候,这些人口迅速成为游牧部落进攻中原的社会以及人口基础,从而经历了数百年的五胡之乱。匈奴在其中一直是很大的政治力量,在北方建立起来的很多政权,都没有办法忽略匈奴的存在。西域各国不得不在政治上重新选边站队,甚至独立发展。对于西域而言,文化和外部力量侵入并不只有汉朝和匈奴。在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其他民族和国家也将西域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匈奴一蹶不振,汉朝不复以往,其他的政治力量依然在西域持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