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宰相和枢密使,希翼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枢密使,古时候官名。枢密使一职始于唐朝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十国时期,枢密使逐渐由武将所掌握。在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因为连年战争,所以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但是,到了北宋,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与此同时,在北宋,宰相的官称是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即中书门下平章事和枢密使(知枢密院事),一文一武,类似于古代上丞相和大将军之间的关系,共同执掌朝廷的大权。那么,问题来了,北宋,枢密使和宰相,谁的权力更大呢?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北宋时期古代上,枢密使和宰相之间的权力和地位,是不断变化的,也即不同时期,枢密使和宰相之间的权力是此消彼长的。在笔者看来,北宋时期初期,枢密使的权力是超过宰相的。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时期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朝政,承担宰相的职责。但是,为了幸免宰相一家独大,北宋时期又通过枢密使来执掌兵马,还有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财务。
在此背景下,北宋时期初期时,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巨大的制约。当作对照的是,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一代奸雄曹操等宰相(丞相),几乎独揽大权,无人可以相提并论。固然,正是吸取了古代上宰相权力过重的问题,唐朝、宋朝等朝代都致力于削弱相权。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北宋时期初期,因为战事相对较多,武将地位较高,这一时期的枢密院权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也即在宰相之上。
二
虽然很多人提到宋朝存在“重文轻武”的情况,但是,实际上,在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时期后,这一趋势还不是非常明显,特殊是周边的战事,促使北宋时期更加倚重武将。因此,在北宋时期初期,宰相权力受到制约,枢密使则被倚重,所以后者的权力在前者之上。到了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北宋时期对于官职进行调整,不仅撤销了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代行侍中职权;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
由此,对于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成为北宋时期的两位宰相。比如蔡京这位大臣,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再比如王安石,曾担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即左相。
三
在此基础上,经过宋神宗这位皇帝的调整,宰相和枢密使的权力,基本是不相上下的。也即进入到北宋时期中期后,重文轻武的趋势比较明显了,相同官职品级的基础上,文官的地位和权力普通要高于武将。到了北宋时期后期,宋徽宗这位皇帝在位时,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兼领门下侍郎;改右仆射为“少宰”,兼领中书侍郎。到了宋钦宗这位皇帝在位时,“太宰”和“少宰”又被废除,重新改回了尚书左右仆射。
在北宋时期后期,枢密院长官有时为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副职有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中签书枢密院事等。为了防范和限制,北宋时期后期普通用文官来执掌知枢密院事,这促使宰相的权力超过枢密使。
四
最终,北宋时期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区别对皇帝负责。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所以,总的来说,宰相和枢密使之间,自然是平级关系。不过,在北宋时期古代上,却存在宰相兼任枢密使的情况,比如寇准等大臣,这说明在北宋时期皇帝心目中,宰相的地位要相对较高。
对照北宋时期之前的朝代,本来不管是宰相还是枢密使,其权力都受到了巨大的限制,比如宰相的权力被三司使等划分,而枢密使则仅仅掌管调兵,却没有统兵的大权。基于此,在北宋时期古代上,几乎没有浮现武将成功造反,亦或是文臣成功篡权的情况,也即类似于一代奸雄曹操篡权、司马懿篡权的事件,在北宋是很难重演的。对此,你如何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