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古时候大臣见皇上叫什么)

  皇帝是古时候封建国家的掌权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那时“君为臣纲”的思想根深蒂固,臣子们要效忠皇帝,并对其毕恭毕敬。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臣子建立皇帝后,不能直言其名号,要使用陛下或者圣上等一些尊称,来表达对皇帝的敬畏。

  “陛下”并不是指皇帝本人,“陛”是宫殿里的台阶,“陛下”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人。

  皇帝地位尊贵,在他主持朝政时,不是什么人都有同他说话的机会,多数人在想要上奏时会请站在台阶下的人转奏。

  所以,每次想要说事的时候就会说一声“陛下”,请其代为转达,时间一长,就成了一种礼节,等到他们有机会和皇帝谈话的时候,仍然会说一声“陛下”,以表达对天子的恭敬。

  除了“陛下”外,“圣上”也是臣子们称呼皇帝时常用的,从它的繁体字“聖”的字形上可以看出,左边为“耳”,右为“口”,用来指既能听人言,又善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的人,臣子们希翼皇帝是一位能包容不允许见、通达事理的人,所以就称皇帝为“圣上”。

  “皇帝”的称谓是如何来的呢?

  “皇帝”这种对于帝王的称谓最早起源秦始皇嬴政,在秦始皇嬴政之前,国家的最高掌权者只是被简单地称为“皇”或者“帝”。

  夏朝以前的伏羲、女娲和神农氏被称为“三皇”,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被称为“五帝”,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则被称为“王”。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不愿按照旧例被称为“秦王”或者“秦皇”,他觉得自己统一中国的伟业是古时候任何帝王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就想研究一个新的称呼,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业。

  大臣们的建议是改“王”为“人皇”,与“天皇”“地皇”并列,但是秦始皇嬴政却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就决定自己采纳“皇帝”的称号,所以”皇帝“这种对于帝王的称谓就这样产生了。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