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塑造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民间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但《三国演义》中有些人物的民间形象与真实古代之间是存在误差的,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东吴的周瑜。
在很多人的民间印象里,《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人,数次加害比自己智谋更高的诸葛亮。而在真实的古代上,周瑜是一位雅量高致,心胸宽广的优秀统帅。
后世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上的周瑜之所以会在民间形成“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形象,重要真相就是《三国演义》。那么《三国演义》的原文真的将周瑜塑造成“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吗?
首先,最能体现周瑜雅量高致的古代典故就是结交程普。老将程普曾经因为周瑜年少掌权而心生不满。但周瑜却不计前嫌地与程普结为好友,程普更是称赞周瑜“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周瑜结交程普的典故进行了详细描写,可见《三国演义》明显不是要将周瑜写成“嫉贤妒能”。要知道这个典故对后来故事发展作用不大,完全可以省略。
其次,根据《三国演义》原文,在周瑜首次发现诸葛亮的智慧超过自己后,鲁肃提出了让诸葛瑾劝诸葛亮辅佐孙权的建议,而周瑜立刻同意了鲁肃的意见,根本就没想过要杀害诸葛亮。
如果《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真是“嫉贤妒能”,那他为何要将诸葛亮召入东吴,这岂不是更加威胁自己在东吴的地位吗?可见周瑜不是嫉恨诸葛亮的才华胜过自己,而是忌其才不能为东吴所用。
第三,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每次对诸葛亮起杀心时,无论是嘴上还是心里想的都是“此人助刘备,必为江东之患”。周瑜从来没有想过为自己杀诸葛亮,都是为了整个孙权集团。
综合来讲,《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与诸葛亮不是“君子小人之争”,而是两大集团的忠义大臣之间的斗智斗勇。可笑的是,如今某些人鼓吹为周瑜“平反”,却把锅甩到了《三国演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