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独尊儒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汉武帝刘彻将儒学推向了至尊,后人一直争论其用意。
也有人对此进行了抨击: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中国人的思想如此固化,学术发展受到了抑制,以至于后来大家都成了只会读几本书的迂腐之人。
那么,2000年前的汉武帝刘彻,为什么单单看中了儒学,而非其它学说呢?
有人分析,汉朝初期时由于经济凋敝,所以采用了休保养息的方式使国家得以缓过劲来。而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这种做法显然不太合适了,于是,他要换个方式继续巩固自己的统治。
别看汉武帝刘彻小小年纪就做了皇帝,却是极有野心的。因为,他一直都很清楚,北边的匈奴是一个大患,若是不能根除,汉朝还是会和以前一样,靠着和亲来缓和矛盾。于是,在汉武帝刘彻任期内,很长的一段时间,不是为打仗做准备,就是发兵讨伐匈奴。
对此,国内的老百姓很苦,打仗要用钱,而且,消耗起来那就是流水的速度。为了筹集钱,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很多方法,自然引起了民愤。试想一下,老百姓想的是居家过日子,皇帝想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二者之间必然会有不调和之处。
看先秦时代,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主张的思想,这当然得益于春秋时学术氛围的开放,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最终则是崇尚法学的秦朝胜出。仔细看秦始皇嬴政制定的那些制度,本来,都离不开法学的基础,而这些又为后代君主,提供了相当有价值的借鉴。
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后,看似没有强调国家偏向哪个学术,本来骨子里已经承认了秦朝的那套制度。只是当时的外界都还想再回到分封时期,于是,汉朝初年的几任皇帝都不约而同的回避了这个话题。他们明白国内经济没有彻底恢复前,任何有太大争议的话题都会导致不安。
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有位儒学大家董仲舒,他揣摩出了汉武帝刘彻的用意,于是,提出“儒学独尊”,这自然和汉武帝刘彻的想法不谋而合。本来,汉武帝刘彻打匈奴,并不是后人读的那几段卫青或霍去病英勇杀敌那么简单。刚开始时,汉武帝刘彻也是有挫折的,朝堂对于攻打匈奴,一直都是两派意见。可以说,任何朝代,主战和主和都是绝对对立,关键要看皇帝怎么决断。
汉武帝刘彻需要一种学术思想,来更好地支持自己的霸业。相较而言,这时只有儒学更加符合他的设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势的变化,治国之道、化民之术,也需要与时俱进。怎么做到张弛有度、刚柔兼济、礼法合治、德刑并用,考验着执政者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其它学术代表站出来力挺自己的学派吗?汉武帝刘彻是个聪明人,他需要一个受众面广、接受度高的学术思想。这么多的学术流派,自然儒家胜出。当年,孔子带了那么多的弟子,到了这终于开花结果。
不过,再仔细想想,汉朝从成立再到汉武帝刘彻时期,这100多年的时间,汉朝靠什么统治大家?不要以为靠着几个官员,制定了一些礼仪制度就能管好偌大的一个国家,靠的还是吏治,这本来就是秦朝管理国家那一套。
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期间,他要将这个统治高度再上一个台阶,让皇权更加集中,让臣子们更加听话。以至于,汉武帝刘彻要做的就是:人们只能说该说的话。
有人说,汉初时执行的是黄老之学,很是消极。所以,汉武帝刘彻想通过更换学术的办法,进一步调整国家的管理思路,促进国家发展。本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后来的唐、宋以及明这些朝代的初年,都是采用了“休保养息”的方式,让经济很快得到了复苏。
而汉武帝刘彻将儒学定位,只是一个目的,就是:服务于统治。
这时,汉朝的官僚制度已经成型,大家已经习惯了吏治的管理,于是,汉武帝刘彻需要一种学说来引导大家的想法。温和的儒家学术,自然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这本来和谁提出来,并没有太大关系,只是恰好让董仲舒给撞上了。
根据董仲舒的意见,“《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是,当今的局面是,“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搞得“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因此,他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那么,“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刘彻是轻易可以说动的人吗,他内心早已有此想法,就等一个人实时的提出来罢了。
只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汉武帝刘彻想的是江山,他才不会多想这样做对其它方面的影响。所以,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滞后大家都怪罪于他。如果多想一层,假若中国学术一如既往的百家争鸣,会不会就如春秋战国时期那般,冒出一堆堆小国呢?
现今,虽然距离汉朝已经过了两千年时间,但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的很多举措,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汉朝在他时期得到了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