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赏析(喜雨亭记写了什么喜事)

  《喜雨亭记》用字简单,调子轻快,与民同乐的感情溢于言表:它的大意是这样的:

  这个亭子起名叫喜雨亭,是为了纪念一场喜雨,表示永不忘记。这种做法也是古来就有的。

  我到凤翔的第二年,修了一座官舍,并在官会北西修建小平,在官合南面挖个池塘,当作休息的地方,这年卷天,久平不雨,走子眼看能要歉收,人们都愁眉苦脸。直到三月二十一日,连降三天甘霖,麦禾丰收有望。因此,官吏们互相 庆祝,商人们彼此道喜, 农民们更是乐不可言。大家都转忧为喜,一片欢乐气氛,而正当此时,我的亭子恰好落成。

  于是我约了几个朋友,在亭子里吃酒座谈。大家都说:再有十天不下雨,庄稼就会颗粒不收,打官司的就会络绎不绝,偷盗抢劫案件就会纷至沓来,我们如何能在这个亭子里安乐吃酒呢?今天能有这样的欢乐,真是雨的恩赐呀!

  我们可以设想,假设上天降的是珍珠,寒冷的穷人不能做成棉袄穿;假设上天降的是宝玉,饥饿的穷人也不能作为粮食吃。这场雨实在比珍出珠、宝玉还可贵,还可喜!所以我才把我的亭子身命名为“喜雨亭”。

  宋英宗(越曙)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十二月,苏轼任凤翔签判期满,于治平二年正月回到汴京。

  宋英宗在当太子时,就已经听说苏轼的文名。他想依照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召任李白为翰林学士的故事,将苏轼召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但是,这个意见却遭到了宰相韩琦的反对。他向英宗说:

  “苏轼的才能,可以说是远才大器,将来自然会被朝廷所重用的。但是,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爱护他,培养他,而还不是要急于用他。等到天下之士莫不敬畏他、仰慕他,并且都希望朝廷进用他的时候再重用他,人们就不会有什么异议了。现在如果马上要重用他,则天下之士未必会信服他。这样不仅不利于他,反而有害于他了。”

  英宗接着问道:“那么,就让他修起居注(掌管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怎样?”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