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候,消防技术落后,更没有像现在的消防队这样的专业防火救援队伍。那么,他们怎样防火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建设水塘、涝池。古代的时候,为了防火、防涝需要,每个村子的东边或者地势较低的区域,都会自发留有一块空地,建设涝池。这个涝池,既是天然气候调节设施,又是良好的生活设施。在古代,水资源比较珍贵。村子里面的涝池,可以为牛马等牲口,提供饮水需求。
例如,每天干活归来,涝池边总是挤满了饮牛的人。他们一边聊着天,一边饮牛,等牛喝饱了,就慢慢地牵着回家去。大一点的干净涝池,也是村子里面的妇女们,洗衣服的重要场所。
一般情况下,涝池边也会自发种一两棵皂角树,以备洗衣、洗头之用。如果遇上了火灾,整个村子里面的人,就会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全部出动,拎桶的拎桶,端盆的端盆,形成一条长龙,大家共同在村子东头取水,共同扑灭火灾。
第二,打井。有的村子,只要是大户人家,都会有自己打的水井。每天也会在家里备上水缸、水瓮等设备,用于人畜饮水之需。每天早晨起来,年轻后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家里的水缸打满水,然后去割柴禾,用独轮车去城豪拉土填埋后院的人畜粪便等工作。一但发现火情,也会全村子敲锣通知,然后重逢利用水缸、水瓮、水井这些设施,与时间赛跑,及时救火。
第三,建设衣房、门房。古代的时候,人们在盖房子的时候,也会充分考虑火灾等因素。院子里的房屋布局,一般除了正房之外,还会在另一边盖上偏夏子、或者门房等。将一些可燃物、易燃物都集中在存放,杜绝一旦失火对主房、客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