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夺荆州后为何在荆襄一带毫无建树?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为夺荆州,东吴可谓费尽心机。在荆州一带上演了一出出好戏,但我们惊奇的发现。在吴国控制荆州之后,这个地区几乎销声匿迹了。那么为何东吴之后在荆襄一带毫无建树呢?
当然,首先还是要严谨一点。东吴并非不曾由此北伐。《徐晃传》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记载:明帝即位,拒吴将诸葛瑾于襄阳。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病笃,遗令敛以时服。
也就是在明帝即位后,诸葛瑾主导过一次襄阳方向的战争,只不过被徐晃击退,落败而归。此外吴国在此方向少有主动的军队动作。那么是什么真相导致这里被吴国忽略呢?本来根本上就是地势的真相。
吴国北伐有三条道路可选:
第一条就是荆襄方向的汉水一路。这里不仅有让关羽猝亡的襄阳重镇,而且即便夺取了襄阳,水道也并未向北直达中原,而是就此折向西。所以吴国就算夺取了襄阳,长远考虑也要舍舟步行。且即将面对的是豫西丘陵或者方城隘口中的一个。
而这在行军、作战甚至补给方面显然都不是吴国人想看到的情况。
第二条是中渎水,也就是春秋时期吴国(吴王夫差那个吴国)为问鼎中原挖掘的邗沟。这条水路古代悠久,在后世更成了京杭运河的主要航道。但在当时因为所流经的湖泊较浅,很容易淤塞,想要同行还得看雨季的降雨情况。
比如皇初六年,曹丕从这里讨伐吴国,就搁浅在了半路,导致数千战舰“不得行”。加上一些古代真相,徐州之民早已被曹魏迁移的差不多了。所以吴国从未在此用兵。(用兵可能性最大的一次应该是关羽失荆州时,吕蒙劝说孙权勿取徐州,改袭荆州。)
第三条则是流经合肥的濡须水。当时,淝水和濡须水贯通了长江淮河。水流较有保障,且这两条运河与北方运河相连。不只是孙吴北伐要走,一代奸雄曹操从邺城南下时也经常一路南下在这里与孙吴决战。
有此这种便利的水道,不仅方便了用兵行军,北伐的补给也更有保证。所以在吴国的多次北伐中都被当作了首选之地。
不过,也因为这一地区的主要,这条水路上的关键城镇合肥成了曹魏重点防御的据点。吴魏在此爆发了多次著名的战役。其中又尤以张辽的逍遥津大捷最广为人知。
当然,除了地形真相,天下局势,上游环境(吴国也未尝不会担心蜀国顺流而下,袭取荆州)、补给线长度,等诸多真相也影响着孙吴的决定。所以说,东吴并非怠于北伐,而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间和方式北伐。
对此诸葛亮曾有一个经典评价: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如果时机还不成熟,那有利也不会轻易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