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陵四千年的大禹后裔 在绍兴城东南6公里的禹陵村,生存着一个古老的氏族,他们世代为大禹守陵,至今已延续了近4000年。日前,这个氏族以其宗族纯洁性引起了人类学研究者的 关注,被中科院的课题组当作对研究华夏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对象,这引发了媒体对大禹守陵后裔姒氏的生存状态的注意。
一部我国最古老的家谱记录了一个奇迹——一个宗族,只为了一个目的而存在。历尽千难万劫,始终不离不弃;虽经灭族之灾,不曾更改姓氏;哪怕只剩下三个人,也固守着他们的职责,一守就是四千年。
这个宗族姓姒,一个在百家姓中都难觅其踪的姓氏。姒姓虽为名门,却非旺族,至今不过千人,自大禹至今已传至146世,辈份最高的为141世。
■每天最主要的事是拜祭大禹
浙江绍兴东南6公里的会稽山,埋葬着我国治水英雄,夏朝开国圣君大禹,建有禹陵、禹庙、禹祠。山脚下的禹陵村中,有一位老人,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自 家后院,面向禹庙恭敬地行三拜之礼,他就是大禹141世后代,姒氏宗族目前辈份最高、年龄最大、今年84岁的姒绍品老人。
禹陵村恐怕是中国最古老的、至今仍有人居住、四千年不易其址的村庄,这是一个专为守陵而建的村庄,姒氏就发源于此,至今村中仍有大量姒姓人居住。禹陵村不 大,大多数民房为低矮的二层砖房,黑瓦白墙,南方的潮湿使原来斑驳的墙面变得黑青。间或有一些新建的水泥砖房高大宽敞。
在热情的村民的指领下,记者沿着水泥铺就的村中小巷来到一个窄小的院门前,这就是姒绍品的家。刷着白漆的墙上挂着家族先人的生辰祭日牌,旁边2001年大禹铜像落成纪念牌是记者看到的唯一与大禹有关的物品。
姒绍品老人身体还很硬朗,个子不高,头发花白,淳朴厚道。虽然生活俭朴,但老人过得安稳、平静。老人曾在村口为路人设免费茶摊十年之久。
姒绍品老人告诉记者,他家世世代代居住在此,务农为生,奉祀祖先大禹。现在他已很少进禹庙了,但每天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在自家后院面向禹庙拜祭。现在政府 已经担负起禹庙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从1995年4月20日第一次公祭大禹之后,逢五大祭,每年当地政府也组织民祭。
姒绍品说,过去民间祭祀大禹与现在有所不同。那时每年正月初一和大禹生日的农历六月初六,姒氏族人都要在禹庙前拜祭大禹,要放火铳、鞭炮、焚香,之后按先长辈后 晚辈顺序跪拜。拜祭大禹与拜菩萨不同,不点蜡烛,而且双手抱拳,表明在姒氏族人眼中,大禹不是菩萨而是祖先。
■大禹姒氏后人不足千人
姒绍品老人随后带记者找到了大禹142世后代姒元飞、姒观涛及143世姒元飞之子姒茂利、姒观涛之子姒卫刚等人。他们告诉记者,目前禹陵村还有姒氏30多 户、150多人。从1996年开始,解放前后走出禹陵村的姒世142代、哈尔滨医科大学姒元翼教授和143代、浙江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姒承家着手调查姒世 家族人员及分布情况,根据截至2000年统计数字,姒世族人为700多人,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及海外。据姒承家先生调查,目前四 川峨嵋、云南鲁甸还有姒姓,但均难觅其源,因此禹陵村姒世成为我国极其少见的千年不变其姓、不易其址的古老家族。
禹陵姒 氏发展繁衍四千年,而人数极少,据143代姒承家向记者分析,姒氏是个命运多舛的宗族,其真相有三,一是政治因素。据《姒氏世谱》记载,至12世越王姒娄 时,已至商代,“徒有空名,而无权位,”成为普通百姓,其后代“隐身匿迹,无闻于世”。第二个真相是天灾人祸导致姒氏难以发展,甚至险遇灭顶之灾。第三是 文化水平低,制约了禹陵姒氏的发展。